“还有一些……”
守仁点点头:“冬至是个大节气,我这里想了个主意,到过节那天请寺院里的高僧出来做一趟法事,祭一祭地藏菩萨,然后多熬些赤豆粥放给城里的百姓和京军士卒,让大家都喝上一碗热粥。”
“哪有这么多赤豆?”
“米粥里加些赤豆,有这个意思就好。”守仁又想了想,“冬至是个祭祖的日子,今年南昌城里死了这么多人,你去通知里甲,让百姓都到处面街上来烧纸祭祀……”
雷济初时不明白守仁的意思,略一琢磨就明白了:“这个主意好,学生这就去安排。”
两天以后,到了冬至了。
这一天王守仁亲自领着江西省内的官员出来,先到庙里拜祭了地藏菩萨,接着在江西贡院之侧搭起法师坛,又建了一座施孤台,请佑民寺住持普愿大和尚主祭。各寺院僧侣齐集诵经,超度亡魂。南昌城中百姓蜂拥而出,都到法师坛前祭拜听经。继而用大锅熬赤豆粥在施孤台上施舍,百姓都来捧粥,回家祭鬼;几万京军士卒都在一旁看着,却没有一个人上前来。
毕竟这些百姓家在南昌,得了赤豆粥拿回家去祭祀亡人。可军士们都是异乡人,端一碗粥去,祭谁呢?
再说京军有四万之众,往上一围,有多少粥都不够分的,还是把这点儿粥留给百姓喝吧。
直到城里的百姓都得了赤豆粥,人群散了,僧人们仍在用大锅熬粥,一碗一碗地盛出来。到这时候京军士卒才知道,原来城里施粥也有他们的份儿,这才蜂拥而来,每人也都喝了一碗热腾腾的赤豆粥。
吃完了粥,天也黑了,这些军士们总算是暖暖和和地过了个节,都打从心眼里乐和起来,正在有说有笑的时候,却听得城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了哀哀的哭声。
昏黄的夜色中,一堆接一堆的祭火点了起来,这是南昌城里的百姓在祭奠亲人的亡魂。
这一场战乱,死了几万人,南昌城里人人戴孝,家家有丧,这一夜正是祭鬼的日子,但见城里祭火星星点点,白幡飘飘摇摇,没烧尽的素帛纸钱漫天飞舞,百姓哭声动地,这些京军将士们一个个都愣住了。
祭火和哀声中,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缓缓走来,对这些军士们低声哀求着:“今夜城中招魂祭祀,所祭的都是被宁王害死的冤魂,各位军爷顶盔带甲,身携利刃,只怕惊扰亡魂,有所不便,可否请各位到城外住一夜?只住一夜……”
不用更多的哀求,当天夜里,四万京军全都退出南昌城去了。
到这时候,江彬、许泰、张忠这些人有些不知所措了。
眼看王守仁抓不了,又赶不走,宁王还押在杭州,皇帝又待在南京,一点儿南下的意思也没有,他们几个人住在南昌城里,既立不上功,又搂不着钱,却弄得军心涣散,与京打听消息。
这一问才知道,原来正德皇帝自打到了南京,玩得不亦乐乎,早已是乐不思蜀,根本就没有半点儿南下的意思。老太监张永又抓个机会告诉江彬派来的人:如今正是冬天,又潮又冷,皇帝哪有心情出去闲逛?何况南京附近有个苏州,钱塘江口又有个杭州,都是天堂一样的好去处,估计皇帝在南京巡幸之后,。
那时候皇帝也该回京了,谁还记得什么南昌呢?
到这时候江彬、许泰等人才明白,自己真是蠢!只有臣子才想着立功受赏,当皇帝的哪在乎什么“功劳”,什么“赏赐”?朱厚照南下巡幸,只是为了玩,放着南京、苏杭不玩,偏要跑到南昌来?恐怕皇帝心里早就没有这个打算了。
自己这帮人千里迢迢跑到南昌来给皇帝“打前站”,跟王守仁斗心眼,挨收拾,把个军心也搞散了,粮草也用尽了,累死累活,吃力不讨好,弄到最后皇帝倒改了主意!真是莫名其妙。
眼看再待下去就要过春节了,几万大军都窝在南昌城,没吃没喝,连个住处都没有,这个节怎么过?眼下这帮当兵的跟南昌百姓处得不错,倒是对自己的上司心怀不满,万一弄出个“哗变”来,那才叫得不偿失。
没办法,江彬、许泰、张忠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干脆也不通知江西官府,自行把军队撤出南昌城,在城外休整了两天,拔营起寨,径自回南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