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 / 2)

守仁好歹算是坐了下来。蔡蓬头也在一旁坐下,放缓了语气:“你在南赣平灭盗匪为什么?你击破宁王又为什么?不都是为了百姓吗?现在没有盗匪了,反叛也平定了,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你想做的事,不是都已经做了吗?你的学生,你说是那个叫雷济的?他也和你一样是一心要救百姓的吧?所以你平盗匪时他一力助你,你破宁王时他也一力助你,那么于他而言,你想做的这些事,也是他想做的,你平盗匪破宁王,把想做的事全做到了,也如同他把自己想做的事全做到了一样,是这个理不是?”

王守仁仍然说不出话来,可蔡蓬头这两句话他到底还是听进去了,觉得一身绷得紧紧的肌肉软下来了,身子也不发抖了。蔡蓬头伸手轻抚守仁的肩背,在他耳边低声说:“阳明子一心要‘做圣贤’,做的是‘知行合一’的修身功夫。你的学生跟在你身边,他并不是在学你,而是在学这个‘做圣贤’,学这个‘知行合一’,是吧?”

是的,学生们跟在守仁身边,不是在学他王守仁,而是在学“做圣贤”,老道士这话说得对。王守仁也知道这个道理,只是眼下气急攻心,一时忘了。

见守仁渐渐放松下来了,蔡老道微微点了点头:“儒家学说讲究‘修、齐、治、平’,‘知行合一’是修身,为一方百姓谋福祉是‘齐家、治国’,为了百姓和皇帝斗,就是‘平天下’。你这个学生跟着你出生入死,一心一意为的是百姓,追求的不就是‘修齐治平’四个字吗?如今他因为护着江西百姓,终于被那些恶人所害,这就已经践行了自己一生所求。孔夫子怎么说的?‘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人生在世,哪个逃得过一死?彭祖活了八百岁,还不是死了?像你这个学生践行良知,至死方休,已经成仁取义!死得其所。虽难免有恨,有憾,有未竟之志,也有人要为他伤心落泪,可他真正是一个正人君子,从千秋百世来看,你这学生必是一块万年不坏纯而又纯的真金,那些害他的人,却不过是些粪土里的蛆虫罢了。”

蔡老道这几句话真如醍醐灌顶,守仁觉得胸中升起一股暖意,那股几乎要把他的心肝撕碎的不平之气慢慢消减了。

是啊,人活百岁,终是一死,“知行合一”,成仁取义,到死方休,也无憾了。

王守仁闭着眼睛喘息良久,终于逐渐安静了下来,可一颗心到底不能完全平静,忍不住又恨恨地说了一句:“这些恶人什么时候才死?”

蔡蓬头缓缓摇头:“不知道。”

守仁抬起头来看着蔡老道,又问了一句:“为什么这世上,善常常斗不过恶?”

半晌,蔡蓬头仍然轻轻摇头:“不知道……”

听了这句话,王守仁只觉得心中一酸,两行泪水扑簌簌地滚落下来。蔡蓬头这么个世外修行的道士,也忍不住从肺腑之间发出一声长叹。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关系吧,古圣先贤才一心一意要褒扬善心,宣扬人性,朱熹当年才说‘不须理会荀卿,且理会孟子的性善’,他为什么不理会荀卿?只因荀卿宣扬的是‘帝王之术’,是‘五恶当诛’的毒计!到今天阳明子要践行良知,体认天理,提出‘知行合一’的修身功夫,说到底,无非就是为了有一天良知能战胜霸术,好人能斗过恶人。”

“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才做得到?”

“待天下人都读书、都思考、都上进、都有大智大勇的时候就做到了。那时候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是尧舜,‘举直措诸枉’,所有人抱起团来做正直的人、办正直的事,就把恶人斗败了。”

虽然希望渺茫,可到底有几分希望了。到这时候,王守仁总算把一颗心定下来了,可再一细想,蔡老道说的话却有些耳熟。

看着守仁脸上的神气,蔡蓬头已经猜出他心里所想,微笑着说:“这话听着耳熟吧?这都是你自己说过的话。我看过那本《传习录》了,里面讲的都是天大的道理,儒家自被‘五恶当诛’截断根脉之后,一两千年没见过这样的道理了。只是你是个性情中人,激愤起来,一时把这些道理忘了。其实我今天就是不说什么,过几日,你自己也就想过来了。只是老道怕阳明子把身子气坏了,这才用你自己的道理劝了你几句。不要急,只要天下还有百姓,人心还有良知,天理就隔绝不断,希望总是有的。”

“这么说,咱们就为这一点点‘希望’活着?”

“不,希望是要有人去找出来的,‘千年暗室,一灯即明’,阳明子应该为了点醒世人而活。”

点醒世人?怎么才能点得醒呢……

见守仁又凝神思考起来,蔡蓬头知道这位阳明子过了这一劫了。且不去扰他,去冲了壶茶,为守仁倒上一盏清茶,让他喝一口,平平气息,这才问:“阳明子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想在九华山里住些日子,静静心,然后回家乡接着办我的书院,讲我的学。这个官早就不想做了,如今不做也罢,正合我意。”

蔡蓬头站起身来冲守仁深深一揖。守仁一愣,忙起身还礼:“道长是前辈,行这样的礼,在下可不敢当。”

蔡蓬头微笑着说:“老道是替世人向你行这一礼。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穷窘之时遇到了一位仪封人,此人与孔子倾谈后,就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依老道看哪,阳明先生也是当今天下的‘木铎’,好生讲你的良知之学吧,天下无道久矣!早晚会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