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历史类(2 / 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孙子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信乎!当你面对一个新项目的上市,你能不能知胜败呢?你发动的时候是不是“动于九天之上”,根本和竞争对手不在一个层面呢?如何创造“胜于易胜”呢?

企业经营的每一步都是投资,都是以巨大的金钱和机会成本去博取未来,为了“知胜”我们用尽了一切手段,从市场调研到求签问神,巨大的风险时刻悬在我们头上,绝不可“战中求胜”,要尽最大可能去“知胜”,然后用压倒性的资源和可持续的结构去“胜中求战”。这就是史玉柱常说的“试点要慢,铺全国要快”吧。试点的慢过程是知胜的过程,铺全国的快是“以镒称铢”,用最大资源博取最大胜利。

我们必须清楚,只要你“战”,输的可能性永远大于赢的可能性,对任何人来讲都是这样,所以绝不要轻言战斗,一定要尽可能地减少新的战斗,二是用资源和结构去成长。这一点吴起残缺的兵法里也有非常深刻的论述:

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深刻啊!就凭这几句话,就绝不能说吴起比孙子差。我们的经营者,也要深深地咀嚼这几句话,我看到中国的一些企业家,也是好战好胜,不断投入新的项目、“创新”,这样是不行的。要翻新,不要创新,要把一个胜利发展成为一个结构性的持续性胜利,才是基业长青之道,而不是不断去创造新的胜利。

行文到最后,我还想回答孙子和吴起哪个更厉害的问题。《孙子兵法》是世界级的,吴起的半部残书也不差。孙子“没做出什么事业”,吴起“可歌可泣”。不过孙子的故事没有了,恰恰印证了他说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史记》中只说吴国因他而强盛,就再没二话。吴起的人生精彩纷呈,东成西就,最后却死于非命。

还有一件可以直接比较二者的事,应是孙子胜吴起:

吴起的发迹不太光彩,当初他在鲁国,鲁国要和齐国打仗,他想做大将。但是因为他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不信任他。他于是杀妻明志,得到了将印。这件事成为吴起一生的污点。

孙子的发迹也是杀女人(可怜的“旧社会”女人,新中国男女平等万岁!),他拿吴王的后宫女子演示练兵,妃子们嘻嘻哈哈,他就杀了领头的两个宠妃,把那群宫女马上训练成了一支视死如归的铁军。宠妃被杀,吴王虽然心如刀绞,但还是把军队交给了他。

所以吴起发迹靠杀自己的老婆,而孙子发迹是杀了老板的老婆,而且是两个。

孙子比吴起“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