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五年三月初,杭州知府沈立被皇帝任命为知审官院,负责朝廷少卿以下官员考试铨选,从四品衔。
得了这个官职沈立十分满意,阖府官员得知太守高升都来祝贺,凑钱在钱塘湖边的观湖楼摆了几桌宴席为太守送行。为给知府捧场,杭州府推官陈亮早三四天就到凤凰楼与鸨儿说定,命“杭州三美”都到观湖楼来侍酒。
凤凰楼是杭州府数一数二的娼馆,莺燕纷繁佳人如织,其中以周韶、胡楚、龙靓三人色艺俱佳,合称“三美”。尤其周韶通琴音,精茶艺,三美之中最是出色。
六年前,以诗词、书法、制茶三绝名动京师的大名士蔡襄担任杭州太守,为了咏叹繁华妆点盛世,亲自出面号召杭州富绅凑出一笔钱来办了个“花魁盛会”,于每年三月吉祥寺牡丹花会上大集诸美,品评才艺,选出十位“花魁”,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周韶应约而至,弹琴歌舞,艳压群芳,蔡襄亲点周韶为“魁元”,周韶知道蔡襄精于茶艺,当众提出与蔡襄斗茶,结果竟是这小小的女孩儿家赢了名动天下的制茶名家蔡君谟!蔡太守输得心服口服,当众提写“花魁第一”四字送与周韶。
从那年起,每到吉祥寺花会,周韶一出,群芳俯首,一连六届“花魁第一”都被周韶一人夺得,她的姊妹胡楚、龙靓也都在十名之内。一时间周韶名动江南,都称她为“花魁娘子”,富绅子弟、风流学士追逐周韶如蜂飞蝶聚。自从沈立到了杭州,前后与这位“花魁娘子”见了三四面,也为之倾倒,大有将此美收入囊中的意思,但周韶对沈立只是应酬,并无亲近之意。
如今沈立高升,即将离杭进京,临走前又招周韶陪酒,鲁有开等人知道长官高升,对他巴结得比以前更紧,都暗中商定,要趁着今晚这顿酒把话头儿点给“花魁娘子”,让她知道沈太守的情思,若佳人心动,沈太守得偿夙愿载美而归,岂不休哉?
由此种种缘故,观湖楼上这场盛宴与往日大不相同,不但杭州府的判官、推官、五曹、押司、孔目人等悉数到场,就连附近仁和、钱塘、余杭、临安四县的知县也特意赶来为太守送行,宴开七席,聚坐官员六十余人,一边奉承长官,边等着亲睹“花魁娘子”的芳容。
片刻功夫,一名穿紫衣梳高髻的女子盛妆而至,正是凤凰楼的名妓龙靓,还有个穿白衣抱琵琶的女孩子低着头躲在龙靓身后,羞怯怯地一句话也不敢说。
今天沈立专门招凤凰楼“三美”来侍酒,尤其要见“花魁娘子”周韶,哪知“三美”之中周韶、胡楚两人都没来,沈知府心里很不痛快,脸也沉了下来。鲁有开很会看知府的脸色,恶声恶气地问龙靓:“花魁娘子为何不来?”
龙靓早知人家有此一问,忙赔着笑脸儿说:“太守招我们来是天大的面子,可周姐姐前几天游湖受了风寒,病得实在起不来床,还请知府大人见谅。”
龙靓这话不知真假,沈知府并不吭声,鲁有开却不依不饶:“前几天她还没事,这么巧,偏今天病了?”
龙靓笑着说:“哎呀我还敢骗大人不成?三天前有位杭州发运使李大人约周韶和胡楚两位姐姐乘船游钱塘湖,哪知船到湖心正好风雨大作,竟把船篷吹坏了!船上的人个个浇个透心凉!两位姐姐回来就病倒了。幸亏那天我没去,不然今天也不能来伺候各位大人了——大人不信可以去问李大人。”
杭州发运使李杞和沈立是要好的朋友,前天还在杭州,昨日却因为公务去了湖州。而且三天前的夜里果然下了一场大雨,这么看来花魁娘子真的淋了一场雨,至于是否因此“病得起不来床”,又或者怕麻烦故意躲避某些无聊之人,却无从深究了。
把这件事遮掩过去,龙靓松了一口气,指着跟在身后的小丫头说:“这孩子是院里的妈妈新近**出来的,能弹一手好琵琶,特来服侍几位大人。”说到此处又故意加上一句,“这孩子没见过世面,脸儿嫩,还请各位大人多担待些。”
龙靓说这小丫头“刚**出来,没见过世面”,其实暗示这孩子还是个没接过客的处女。
宋朝官员俸禄优厚,若平时再贪污些,手头就更富裕。加之当时社会风气十分奢靡,官员大多豢养家伎,所以妓院里**出来的歌伎有两个去处,一是留在院里当“摇钱树”,二是趁着还未接客,把这些识文断字、能歌善舞的女孩子高价卖给官员和大商人做家伎。
听说这小丫头是个“雏儿”,沈立、鲁有开、俞希旦都眯起眼睛上下打量她,见这丫头只有十三四岁,身量不算高,一张鹅蛋脸儿,眉目分明,模样儿倒也周正,鲁有开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小丫头怯生生地答道:“我叫小莲。”
“你会弹琵琶?”
在生人面前小莲怕得连头也不敢抬,只从鼻子里“嗯”了一声。
鲁有开回头问沈知府:“让这孩子弹一曲如何?”见沈立点头,又问小莲:“你会弹什么曲子?”
小莲想了想:“我给大人弹一曲《霸王卸甲》吧。”小孩子家想事情不周全,也没问沈知府爱不爱听,自顾把琵琶抱在怀里弹拨开了。
《霸王卸甲》与著名的《十面埋伏》一样都是表述楚霸王兵败垓下这段故事的。但“十面埋伏”奏的是楚汉两军沙场激战的情景,《霸王卸甲》却单论霸王战败别姬、乌江自刎,以刚始,以柔接,一开始曲调沉缓凝重,表现点将出征、沙场对峙的场面,忽尔一变,急如流水,气入高云,再一转折,却是英雄折翼,美人垂泪,哀伤悱恻,如泣如诉,盘旋良久,转入沙哑深沉,如同剑折马倒,渐已无能为力,将断未断之际,铮地一响,戛然而止。
《霸王卸甲》是个用情凝练的曲子,浅薄无情之人弹不得它。小莲不过十三四岁年纪,竟能把这样一首曲子演至如此境界,大概这小丫头人生中也经历过生离之痛,死别之苦。苏轼忍不住举目细看,见小莲眉目清澈,肤色莹白,低首垂肩,满脸都是说不出的落寞神气,虽在华堂酒宴之中,却没有半点欢愉神色,不由得轻轻叹了口气,一时竟连喝彩都忘了。
小莲琵琶弹得实在好,众官都出言赞叹,只有苏判官一言不发,推官陈亮在旁边看了,还以为苏轼不喜欢这个曲子,就对小莲说:“我们这位苏大人是个作词的方家,就请苏学士填词,你即席弹唱一曲如何?”
陈亮这个提议其实是捧苏判官,同时也为沈知府凑个趣儿。毕竟弹唱艳词比弄这“乌江自刎”的调调儿有趣得多。可陈亮这个提议在苏轼听来却有些扫兴,忙说:“我哪会填词?”
一听这话,陈亮立刻站起身冲着大家高声笑道:“苏大人说他不会填词,众位信不信?”
陈亮这一声叫喊顿时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引了过来,都在边上起哄乱叫:“苏判官不会填词,明年钱塘江里的潮水也不会来了!”陈亮见众人都帮他说话,更不客气,立刻捧上笔砚逼着苏学士:“大人就写一首助助兴吧。”
苏轼无奈,只得接笔在手,看了小莲一眼,见这小姑娘也正瞪大两眼看着自己,眼神里满是期待。也不忍扫她的兴,略想了想,填就一支《诉衷情》: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诗咏志,词叙情,所以当时的士大夫多以诗为上品,把词看作俗物。可苏学士偏是个性情中人,性格豪放,偶尔填一阕词总是好得出人意表。眼前这一首《诉衷情》就是难得之作,尤其“绣阁幽怨,都向曲中传”一句,把天下薄命女子的心事尽写了出来。
然而诗词只是诗词,现实中的苏学士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女孩儿家的心事,事到临头,总是犯傻,犯糊涂,甚而犯错……
苏轼是个善良热情真挚的好人。虽然有时候很傻,有时候很糊涂,甚至错得离谱,但这善良、热情、真挚的天性一生没有变过。也就因为这个,后人把他犯的傻、犯的糊涂、犯的错都原谅了,甚至改头换面,当成“佳话”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