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2 / 2)

他的行止笑语,真所谓纯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这背后却是极严谨的戒律。丏尊先生告诉我,他曾经叹息中国的律宗有待振起,可见他是持律极严的。他念佛,他过午不食,都为的持律。但持律而到达非由“外铄”的程度,人就只觉得他一切纯任自然了。

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处自得;似乎他以为这世间十分平和,十分宁静,自己处身其间,甚而至于会把它淡忘。这因为他把所谓万象万事划开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着的一部分内之故。这也是一种生活法,宗教家大概采用这种生活法。

他与我们差不多处在不同的两个世界。就如我,没有他的宗教的感情与信念,要过他那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然而我自以为有点儿了解他,而且真诚地敬服他那种纯任自然的风度。哪一种生活法好呢?这是愚笨的无意义的问题。只有自己的生活法好,别的都不行,夸妄的人却常常这么想。友人某君曾说他不曾遇见一个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与这个人对调的,这是踌躇满志的话。人本来应当如此,否则浮漂浪**,岂不像没舵之舟。然而某君又说尤其要紧的是同时得承认别人也未必愿意与我对调。这就与夸妄的人不同了;有这么一承认,非但不菲薄别人,并且致相当的尊敬,彼此因观感而潜移默化的事是有的。虽说各有其生活法,究竟不是不可破的坚壁;所谓圣贤者转移了什么什么人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板着面孔专事菲薄别人的人决不能转移了谁。10

10议论

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弘一法师的智慧、心安、豁达,而作者这些所思所想都是在接触了弘一法师后所生发的。

到新闸太平寺,有人家借这里办丧事,乐工以为吊客来了,预备吹打起来,及见我们中间有一个和尚,而且问起的也是和尚,才知道误会,说道,“他们都是佛教里的。”

寺役去通报时,弘一法师从包袱里取出一件大袖僧衣来(他平时穿的,袖子与我们的长衫袖子一样),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宇间异样地静穆。11我是欢喜四处看望的,见寺役走进去的沿街的那个房间里,有个躯体硕大的和尚刚洗了脸,背部略微佝着,我想这一定就是了。果然,弘一法师头一个跨进去时,就对这位和尚屈膝拜伏,动作严谨且安详,12我心里肃然,有些人以为弘一法师该是和尚里的浪漫派,看见这样可知完全不对。

11动作、神态描写

“恭而敬之”“静穆”两个词语写出了弘一法师的庄重。而弘一法师的庄重,表现出他对印光法师的态度,也从侧面烘托了印光法师的形象。

12议论

作者对弘一法师屈膝拜伏印光法师的动作进行点评,突出了弘一法师认真而又从容的高僧风范。

印光法师的皮肤呈褐色,肌理颇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头顶几乎全秃,发光亮;脑额很阔;浓眉底下一双眼睛这时虽不戴眼镜,却用戴了眼镜从眼镜上方射出眼光来的样子看人,嘴唇略微皱瘪,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并肩而坐,正是绝好的对比,一个是水样的秀美,飘逸;一个是山样的浑朴,凝重。13

13外貌描写,对比、比喻

作者使用详细的外貌描写,以及对比、比喻修辞的使用,将两位法师的风范鲜明地突显了出来。此处,可以与作者对弘一法师外貌的描写进行对比。作者对弘一法师外貌的描写较此处简略,这是由于两位法师不同的外貌特点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决定的。但同样的,作者都对两位法师的眼睛进行了着重描写,旨在通过眼神来表现两位法师的气度。

弘一法师合掌恳请了,“几位居士都欢喜佛法,有曾经看了禅宗的语录的,今来见法师,请有所开示,慈悲,慈悲。”

对于这“慈悲,慈悲”感到深长的趣味。

“嗯,看了语录,看了什么语录?”印光法师的声音带有神秘味,我想这话里或者就藏着机锋吧。没有人答应。弘一法师就指石岑先生,说这位先生看了语录的。

石岑先生因说也不专看哪几种语录,只曾从某先生研究过法相宗的义理。

这就开了印光法师的话源。他说学佛须要得实益,徒然嘴里说说,作几篇文字,没有道理;他说人眼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险;他说某先生只说自己才对,别人念佛就是迷信,真不应该。他说来声色有点儿严厉,间以呵喝。我想这触动他旧有的忿忿了。虽然不很清楚佛家的“我执”“法执”的涵蕴是怎样,恐怕这样就有点儿近似。这使我未能满意。14

14叙议结合

作者先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印光法师说法的情景,然后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表现印光法师的人物形象。

弘一法师再作第二次恳请,希望于儒说佛法会通之点给我们开示。

印光法师说二者本一致,无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不过儒家说这是人的天职,人若不守天职就没有办法。佛家用因果来说,那就深奥得多。行善就有福,行恶就吃苦。人谁愿意吃苦呢?──他的话语很多,有零星的插话,有应验的故事,从其间可以窥见他的信仰与欢喜。他显然以传道者自任,故遇有机缘不惮尽力宣传;宣传家必有所执持又有所排抵,他自也不免。弘一法师可不同,他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树,毫不愧怍地欣欣向荣,却没有凌驾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气概。15

15对比、比喻

作者通过对比以及比喻的修辞,将两位法师的风范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在佛徒中,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极了,从他的文抄里,见有许多的信徒恳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净土的导引者。这想来由于他有根深的造诣,不过我们不清楚,但或者还有别一个原因。一般信徒觉得那个“佛”太渺远了,虽然一心皈依,总不免感到空虚;而印光法师却是眼睛看得见的,认他就是现世的“佛”,虔敬崇奉,亲接謦欬,这才觉得着实,满足了信仰的欲望。故可以说,印光法师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

弘一法师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恳求时,是说这里有讲经义的书,可让居士们“请”几部回去。这个“请”字又有特别的味道。

房间的右角里,装订作似的,线装、平装的书堆着不少:不禁想起外间纷纷飞散的那些宣传品。由另一位和尚分派,我分到黄智海演述的《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大圆居士说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口义》,李荣祥编的《印光法师嘉言录》三种。中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最好,详明之至。

于是弘一法师又屈膝拜伏,辞别。印光法师颤着头,从不大敏捷的动作上显露他的老态。待我们都辞别了走出房间,弘一法师伸两手,郑重而轻捷地把两扇门拉上了。随即脱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门内的包车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来。16

弘一法师就要回到江湾子恺先生的家里,石岑先生予同先生和我就向他告别。这位带有通常所谓仙气的和尚,将使我永远怀念了。

我们三个在电车站等车,滑稽地使用着“读后感”三个字,互诉对于这两位法师的感念。就是这一点,已足证我们不能为宗教家了,我想。

16动作描写

作者抓住弘一法师的动作特点,使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弘一法师的庄重、认真,形神毕肖地表现出弘一法师的高僧形象。

阅读赏析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记录了自己第一次与两位法师见面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出了两位法师不同的风范。

整篇文章主要以作者与两位法师见面的顺序为结构,组织材料,只在开头使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这次见面的缘由。

整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叙议结合”。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的“读后感”,既一边叙述与法师见面的过程,一边发表在见面过程中引发的感受。这种方式,既真实地写出了见面的情景,令文章具有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有利于突出两位法师的形象,因为作者所发的议论往往因两位法师的风范所起。

此外,两位法师放在一起来写,也令文章自然有了对比的效果。两位法师的风采因各自鲜明的特点而愈发被放大,愈发鲜明。这应该也是描写多人文章的一大优势吧。

阅读延伸

1.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弘一法师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2.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印光法师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3.说一说文中对两位法师的外貌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