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承上启下
从“旅馆”到“别寓”,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承接上下文的作用,还巧妙过渡了作者的思绪及情感。
在那里有我自己的什用器物,有我自己的书籍丈具,还有我自己雇请着的工人。比较起借用旅馆的器物,对付旅馆的茶房来,究竟更为自由;比较起小住四五天就离去的旅馆生活来,究竟更为永久。因此,我睡在旅馆的眠**似觉有些浮动;坐在旅馆的椅子上似觉有些不稳;用旅馆的毛巾似觉有些隔膜。虽然这房间的主权完全属我,我的心底里总有些儿不安。住了四五天,我就算账回家。这所谓家,就是我的别寓。
当我从南京的旅馆回到了杭州的别寓里的时候,觉得很自在。我年来在故乡的家里蛰居太久,环境看得厌了,趣味枯乏,心情郁结。就到离家乡还近而花样较多的杭州来暂作一下寓公,借此改换环境,调节趣味。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种重要的养料,其重要几近于面包。别人都在为了获得面包而牺牲趣味,或者为了堆积法币而抑制趣味。我现在幸而没有走上这两种行径,还可省下半只面包来换得一点趣味。9
9充满哲思
趣味是人的精神食粮,有人迫于无奈或金钱至上,只得牺牲兴趣。在作者看来,精神食粮比金钱更加重要,语言朴实却引人思考。
因此,这寓所犹似我的第二的家。在这里没有做客时的拘束,也没有住旅馆时的不安心。我可以吩咐我的工人做点我所喜欢的家常素菜,夜饭时同放学归来的一子一女共吃。我可以叫我的工人相帮我,把房间的布置改过一下,新一新气象。饭后睡前,我可以开一开蓄音机(唱机),听听新买来的几张蓄音片(唱片)。窗前灯下,我可以在自己的书桌上读我所爱读的书,写我所愿写的稿。10月底虽然也要付房钱,但价目远不似旅馆这么贵,买卖式远不及旅馆这么明显。虽然也可以合算每天房钱几角几分。但因每月一付,相隔时间太长,住房子同付房钱就好像不相联关的两件事,或者房钱仿佛白付,而房子仿佛自住。因有此种种情形,我从旅馆回到寓中觉得非常自然。
10细节描写
吃家常素菜、与子女共餐、重新布置房间、听唱片、读书、写稿,桩桩件件都是作者喜爱的事情,详细的列举描写中,一种比在旅馆更为惬意舒适的状态从字里行间流露而出。
然而,寓所究竟不是我的本宅。每逢起了倦游的心情的时候,我便惦记起故乡的缘缘堂来。在那里有我故乡的环境,有我关切的亲友,有我自己的房子,有我自己的书斋,有我手种的芭蕉、樱桃和葡萄,比较起租别人的房子,使用简单的器具来,究竟更为自由;比较起暂作借住,随时可以解租的寓公生活来,究竟更
为永久。我在寓中每逢要在房屋上略加装修,就觉得要考虑;每逢要在庭中种些植物,也觉得不安心,因而思念起故乡的家来。牺牲这些装修和植物,倒还在其次。能否长久享用这些设备,却是我所顾虑的。我睡在寓中的**虽然没有感觉像旅馆里那样浮动,坐在寓中的椅上虽然没有感觉像旅馆里那样不稳,但觉得这些家具在寓中只是摆在地板上的,没有像家里的东西那样固定得同生根一般,这种倦游的心情强盛起来,我就离寓返家。11这所谓家,才是我的本宅。12
11比喻
将家具比作生根的植物,形象表现出家具在家中的稳定状态。其实何止是家具生了根,对于倦游的人来说,回到家中的心理状态也像生根一般,稳定而安泰。
12反复、前后照应
“这所谓家”的句式在文中多次出现,结构上回环,从旅馆到别寓再到本宅,住所带给人的舒适感受呈现出递进的层次,更有点题的效果。
当我从别寓回到了本宅的时候,觉得很安心。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棚上特地飘下几张叶子来表示欢迎。两个小儿女跑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老妻忙着烧素菜,故乡的臭豆腐干,故乡的冬菜,故乡的红米饭。窗外有故乡的天空,门外有打着石门湾土白的行人,这些行人差不多个个是认识的。还有各种负贩的叫卖声,这些叫卖声在我统统是稔熟的。我仿佛从飘摇的舟中登上了陆,如今脚踏实地了。这里是我的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我的归宿之处,我的家。我从寓中回到家中,觉得非常安心。
但到了夜深人静,我躺在**回味上述的种种感想的时候,又不安心起来。我觉得这里仍不是我的真的本宅,仍不是我的真的归宿之处,仍不是我的真的家。四大的暂时结合而形成我这身体,无始以来种种因缘相凑合而使我诞生在这地方。偶然的呢?还是非偶然的?若是偶然的,我又何恋恋于这虚幻的身和地?若是非偶然的,谁是造物主呢?我须得寻着了他,向他那里去找求我的真的本宅,真的归宿之处,真的家。这样一想,我现在是负着四大暂时结合的躯壳,而在无始以来种种因缘凑合而成的地方暂住,我是无“家”可归的。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上述的屡次的不安心,都是我的妄念所生。想到这里,我很安心地睡着了。
阅读赏析
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画家,他的漫画闻名于世,文学作品同样备受欢迎。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风趣幽默,文字浅近却极富感染力。《这所谓家,就是我的别离》就多处体现了先生的幽默之处,如将过于热情的待客称为“优待的虐待”,将价值不菲的家具艺术品称为“大规模的笨相”,等等,诙谐处见童心跳动,文字读来生动活泼。
细节之处见真情。在描写不同的“家”时,作者提取最能展现住所特色、最易捕捉的小事勾勒线条,如旅馆的独处空间、别寓的家常菜、本宅的植物,等等,正是这些随处可见的小事、小景,深深抓住了读者的内心情感,与作者一同感受这所谓“家”带给人的归属感。
阅读延伸
1.试着分析文题与文章的关系,并说说这样拟题目有什么好处。
2.文章中的“家”有几处?试着概括每种“家”的特点。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