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一日间(2 / 2)

花溪虽无令人难忘的艳丽景色,但她的美是自然美,是韵律美,更胜艳丽之景,一抑一扬之间,更突显了花溪吸引人的独特之处。欲扬先抑的写法,使得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印象。

5暗喻

将花溪比作颜色、图案和少女,使平淡抽象的赞美变得生动具体,让读者更容易领悟到作者意图。暗喻又称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常用“是”“似”“变成”等词作为比喻词。

我打从一条宽阔的田畦上走去,爬登蛇山亭。在亭里眺望到的是广大的地野,绿油油的一大片,下了山,绕过尚武俱乐部,再登观瀑亭。近看潺潺乱窜的瀑水,远眺黑压压一堆的碧云窝,以及整齐的农家的房屋,那全是苗人的老家,令人涌起一股怀古的幽情。略低的柏亭,在另一座小山上和它遥遥相对,四周围护着翠柏。旗亭在它的脚下,国旗正飘扬在翠柏与红梅之上,从悠闲中扬起一股庄严来。防校亭在它的侧面,放鹤亭在它的后面,坝上桥在它的前面。又慢步下了山。在绿水白浪之上,慢慢地踱过坝上桥,沿溪走着,左转再登××堂。在这里,可以鸟瞰全个花溪,景物历历可数;连田野里耕田的农人,山崖下凿石开道的劳工,佝偻徐行的贩夫,都成为点缀花溪景色的分子。花溪的美妙,即在于此,她与大自然打成了一片。至少在我个人的感觉上以为如此。徘徊了许久,尽量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上去饱餐景色,几乎不想拾级而下了。既然走了下来,彳亍地走着,走过麟山,这是沿花溪旁最高的一座山,从历乱的丛林的隙缝中,可以辨认出上面有一座跃跃欲飞的飞云阁来。可惜石滑泥湿,要用最大的努力才能爬得上去,怕的是登了上去,恣意四望,不肯下来,在再思三思之下,只得割爱。痴立在阿Q的精神胜利,祈求山灵勿笑。再沿着花溪曲曲走回去,淙淙的水声,一直在后边欢送着。

一路走,一路低着头,默然地思量:

山冈,田野,溪水,划子,丛林,草坪,花圃,曲桥,农场,村舍,亭阁,沙洲,石屿,假山,鱼塘,这一些,装点了花溪的静的美。

风声,鸟声,笑语声溶化在淙淙的瀑声、潺潺的水流声中,配合上日丽山青,水绿,田碧,松苍,柏翠,桥栏红,浪花白,以及花香,蚕豆香,就只有这一些,交织成花溪的声色之美。6

6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静态的景物是花溪美丽的外表,涌动的声音则是花溪跳跃的灵魂。丰富的景配以多彩的色,香气萦绕四周,一动一静相互对比,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动静交融,虚实相生,一同构成了花溪独特的美,是“多样的统一”美,让读者从文字中真正感受到花溪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

“真正的平凡,也就是不平凡!”我自语着,不觉已经踱出了一座耀煌的牌楼,那是算出了花溪了。

在驱向归路的马车里,随着颠簸的律动,思潮一起一落,那些花溪的景色,不绝地在我眼底里翻映。我想,如果我在天朗气清,风和日暖的暮春佳日,来尽情地鉴赏花溪,岂不更好吗?于是我埋怨我自己来得太早了。

当马车进入贵阳市的界石时,天空又飘起雨丝来,愈近贵阳,天色愈阴晦起来。我却又庆幸着能够安然来往于花溪的一个晴日间,纵然马车来回坐去了六个钟头,也不能不说是幸运了。何况如今还是战时时期呢?

烽火几乎燃烧到贵阳,我怀念着花溪,闭上了心幕,珍藏着这鲜明的回忆,不让她给心里的风雨侵蚀。更默祷贵阳无恙,为前方却敌的将士祝福。7

7首尾呼应、升华

用相同的句式结构呼应开篇,使得文章结构紧密完整,将读者拉回现实,并在结尾点明文章主旨,立意深刻,主题升华,反映出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首尾呼应的写法,前有铺垫,后有照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加深读者印象。

阅读赏析

陈伯吹,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与奠基人”,被誉为“东方安徒生”。他将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儿童文学,从本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陈伯吹先生在遣词造句上的童真童趣。

《花溪一日间》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作者为纪念贵阳花溪而作。文章结构严谨,采用回忆的方式开篇,并在结尾处再次呼应,点明文章主旨,升华主题。游历过程则按照时间顺序铺展开来,通过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向读者呈现出花溪纯天然的自然之美,令人心生向往。

阅读延伸

1.开篇引用诗句“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的“畴日”作何解,与本文有无对应之处?

2.“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描写旧时贵州特点的俗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名的俗语,试着列举两到三条。

3.作者说“真正的平凡,也就是不平凡”,应如何理解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