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三个阶段(2 / 2)

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6文章要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长短要求其适度,性质需要长篇大论者不宜过于简略;性质需要简单明了者不宜过于累赘,如是而已。所以文章之过长过短,不以字数计,应以其内容之需要为准。常听见人说,近代人的生活忙碌,时间特别宝贵,对于文学作品都喜欢短篇小说、独幕剧之类,也许有人是这样的。不过我们都知道,长篇小说还是有更多的人看的;多幕剧也有更大的观众。人很少忙得不能欣赏长篇作品。倒是冗长无谓的文字,哪怕只是一两页,恹恹无生气,也令人难以卒读。

6排比段落,逻辑清晰

在论述完“作文的三个阶段”后,作者用三个排比的段落(见后两段首句),来论证文章好坏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给初学者增添了写作的信心。逻辑清晰,结构井然。

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我们欣赏的是成品,不是过程。袁虎倚马草露布,“手不辍笔,俄得七纸”,固然资为美谈,究非常人轨范。7文不加点的人,也许是早有腹稿。我们为文还是应该刻意求工,千锤百炼,虽不必“掷地作金石声”,总要尽力洗除一切肤泛猥杂的毛病。

7举例论证

此处,作者用袁虎“倚马可待”的典故来论证:由于写作者个性不同、对题目的认识有别等原因,写作的过程也有快慢之分。而作品的好坏与速度并无关系。

文章的好坏与年龄无关。姜愈老愈辣,但“辣手作文章”的人并不一定即是耆耉。头脑的成熟,艺术的造诣,与年龄时常不成正比。不过就一个人的发展过程而言,总要经过上面所说的三个阶段。8

8呼应文题,总结全文

文章结尾处,作者再次提起“三个阶段”,不仅呼应了文章标题,还突出了中心,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阅读赏析

梁实秋先生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除行文写作方面颇有造诣外,就连传授作文的方法与经验也是轻车熟路,驾轻就熟。

在这篇《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中,梁先生很有针对性地论述了一个人写作发展的三个必经阶段,即克服“文思不畅——下笔不能自休——不忍割爱”。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不能随意打乱或忽视某一阶段。梁先生用自己真挚的笔触为写作者指明了方向。

其中,第三阶段“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是最高深也是最难的。舍弃自觉满意却不切题的事例,删减彰显才华却不妥当的美句……这些对写作者来说真的是“忍痛割爱”。但正如挂在郑板桥先生书斋里的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为用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标新立异,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虽然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先生艺术创作的心得,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文学创作者们的心得和目标呢?

阅读延伸

1.在议论文中,常见以排比句或排比段来论证论点的形式,其作用有哪些呢?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文的三个阶段”,对比现在的自己处于哪个阶段,并继续努力。

3.《雅舍杂文》是梁实秋先生杂文作品的精华,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找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