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奉天殿和坤宁宫,许易和朱标来到玄武湖。
周围禁军矗立,守卫极其严,天子卫率,装备精良,展露出独有的尊贵与肃杀之气。
不远处,一头水牛在地里“哞哞”作响。
朱元璋手拿鞭子,一手掌着犁耙,正在犁地。
马皇后也在,此刻她正拿着簸箕筛选稻种,一旁还有开垦出来的水田。
两块水田,一块种后世的高产稻,一地种大明的优种水稻。
两块旱地应该是用来种番薯和土豆,估计老朱想尝试一下自己收获的喜悦。
“啧,难怪叫我过来,这是没打算放过我啊!”
一看架势,许易就知道老朱还在为几天前的事耿耿于怀。
不就是因对讲机丢了一波大脸么…
拉上他来这劳作?
摆明不想让他在家过舒坦日子啊。
“标儿!”
“父皇!”
眼看朱标到来,一身粗衣、撸起袖子的朱元璋踩着赤脚迎了过来。
满身泥泞的模样,看起来与老民夫别无二致。
“你来得正好!”
“来来来!”
朱元璋大笑将朱标拉到了自己开垦出来的地前面。
“今天啊,咱们爷俩每人一块地,看看谁种出来的土豆多。”
“公平起见,也别说咱欺负你,咱可以让你先选,如何?”
“好!”见朱元璋有如此雅兴,朱标自无不可。
昔年汉文帝也曾与民同耕,被视作帝王佳话。
这高产作物是大明未来的希望,若不亲眼见证它从地里长出来,那属实遗憾。
朱标当即脱下衣靴,换上了粗衣,来到地里替朱元璋执牛绳和鞭子。
天边浮白,雨后清晨的风浪透着凉爽之气。
燕子在天空盘旋,不时落下叼起春泥。
一父一子在田地里耕耘的场景,实在太过和谐。
难怪后世说……
朱标眼里的父亲是朱重八,朱棣眼里的父亲是朱元璋。
老朱来了…又走了…
看都没看一眼。
明明是他叫他过来的。
so?
叫我过来晾着我?
????
“…这老犟驴!”
许易没去打扰这两人,来到马皇后这边查看情况,看看需不需要帮忙。
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早已经成熟。
南宋农学家陈旉《农书》中谈道“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培育秧苗与现代大差不差:选肥沃秧田,浸种催芽后匀播。
元代《农桑辑要》记载插秧的标准为“每四、五根为一丛,约离五、六寸插一丛”,要求“窠行整直”。
明代农书《便民图纂》中也详细记载“三起三落”的烤田技术,通过间歇排水晒田促进根系深入土壤,使得单产提高。
许易可没想过在古人面前秀种田经验,这种事他们比他在行。
见许易过来,马皇后连忙招呼他过来给看看情况。
“许易,你带来的高产种子,似与我大明的稻种差不多。”
马皇后捏了捏稻种,看起来很懂浸种,道:
“这些稻种个头大一些不假,可这些稻种的吃水情况几乎是一样的。”
许易抓了一把,过了过手的感觉。
他早年间跟着爷爷生活,也干过农活,明白这些种子已经浸泡到位。
“这些是常规稻,被精心培育出来的,籽粒更为饱满,具备抗倒伏、高产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