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0(1 / 2)

傅说被轻微的震动惊回神来,见着一颗颗的雷珠轰在天地玄黄玲珑塔上。每一颗都爆成一团恐怖的力量风暴。若是放在人间,这么一颗雷珠就能轰平一座小山。但是再大的爆炸,再厉害的冲击波到了玄黄之气面前,也都撼动不得半丝。天地玄黄玲珑塔根本用不着傅说去co纵。

傅说甚至双腿一盘,继续追击的日常修炼。任那两个神帝,使出浑身解数连续攻打

时光如梭,一晃数年。

大广朝廷越发兴旺起来,昔日战乱的伤口似乎都已经被抹平,百姓又重新安居乐业,除了气候变得极其古怪之外。

北方的大雨连续不绝的下了数年,便是偶尔有着晴天,用不了多久,就重新被暴雨所浸透。到处的河流都开始暴涨,泛滥成灾。北方河流比不得南方众多,水利设施也没有南方那般的发达。

便是这京城也不例外,里里外外的几条河流都开始疯涨。要不是京城当年由大匠主持设计,排水体系极其完善的话,那么恐怕就已经变成了水乡泽国。

“这雨究竟要下到什么时候,我家锅灶上都长出青蛙来了。奶奶的,真他妈的邪门。只是听说江南那边的梅雨季节有着这般邪乎事情,没有咱们京城,这北地也有这种事情”路上的车夫抱怨着。

宋玉叔只是微笑的听着,他现在是朝廷的三公大员。自然知道的事情,比普通的平头百姓知道的多的多。若是在以前,这般暴雨成灾,莫说是这般持续了几年,便是一年下来。整个北方都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受灾。多少人流落失所,朝廷肯定是没有能力救济,到时候,灾民暴动起来,可又是祸事。搞不好又要朝廷出兵平叛。而这样一来,恶性循环下来,朝廷支持不住,就可能被生生拖垮。

但是现在这情况却就不一样了,虽然受灾严重,但是有着国师坐镇在京城之中,治理着整个国家。从江南,甚至更加遥远的南疆,粮食不断的源源不绝的运了过来,让朝廷有足够的粮食去赈济灾民。

新书上传,求支持。北宋末年当神棍,书号2808247。雪满林中

第十三章治乱

而另一边,就是这般的暴雨,让移民辽西的工程变得简单了许多。本来百姓最是重土畏迁,不肯轻易离开世世代代生养的土地。但是这般的暴雨之下,也没有奈何,为了活命,只好跟随朝廷的组织的迁移,一路往辽西而去。

只有到了辽西,那些百姓才知道什么叫做土地肥沃,什么叫做膏腴之地。那是捏一把泥土都能挤出油来的肥沃之地。不同于中土开垦了数千年的土地,地力早已经消耗了。

而这辽西却是开天辟地以来,便少有人活动。无数年自然堆积下来的肥料,无论种什么东西,长势都喜人之极。三年过去,辽西屯田已经出了成果,开始有着大批的出产来反哺中土内地了。

而且经过这么几年的暴雨,适应了过后。便连北方也开始大力推行水稻种植,和原本一些其他只能在北方生长的作物。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

“您还别说,这冰土的路面走起来就是稳当,”车夫笑着,没话找话。不找些话题聊天,这日子实在难过:“就是太伤马蹄了”

宋玉叔哑然失笑,这般所谓的冰土也是国师的发明。说起来也是简单,不过用石灰和粘土之类的混合搅拌而成。铺出的地面,整齐光滑而有结实,因此有了一个名字叫做冰土。如今京城的大型街道,全部都用冰土铺设了厚厚一层。

这么大的工程甚至没有花多少钱,不过是用大批的难民以工代赈。让大批难民开山取石,烧制石灰,敷设道路。甚至将整个京城周围的水利设施都重新修整了一次,都用着冰土来建造。

而且京城内外的卫生,甚至被傅说亲自狠抓。所有的卫生恶习。全都改变,当街倒垃圾,随地大小便这些。抓住了就是按翻在地,抽鞭子。当时执行的第一个月的,京城之中有着十分之一的人屁股后面都是肿起来的。到处都是怨声载道。

但是这项政策坚持下来以后,百姓们自己就发觉了好处。甚至不用严刑峻法。就自己遵守起来。

当然,除了严刑峻法之外。配套的设施也要跟上。你不可能不让人随意倒垃圾,却又没有处理垃圾的办法,让人把垃圾都堆积在家中吧就有着新兴的行业出现,唤作夜来香。便是夜间收拾垃圾的清洁工。

整个京城之中,实行的都是傅说在南疆的那一套。效果斐然,几年下来,不仅京城大变模样。就是连天下各地的风气,都大为改观。

所谓上行下效。君正于上而臣民自化。这不仅是儒家份子的理想,其实也是像是东方这种农业立足大一统的社会治理的最佳方法。

限于版图太过辽阔,而没有有效的通讯和交通方式。那种事无巨细的zhèng府直接治理模式,根本不可能实现。便是实现了,也不可能长久。而且行政成本太高,根本不划算。

便如秦国在关中一地,可以实现那种精细管理。可是统一六国之后,却发现这种模式复制不了。地盘太过扩大。而通讯交通的手段却有限制于是悲催的大秦帝国,便那般轰轰烈烈的倒了下去。

所以汉朝初年。就因为这般经验教训。所以为政务从简单,推崇的是黄老无为而治。便是日后,皇权不下乡,也是为了这般。如果zhèng府权力直接统治到乡村一级,那么行政开支成本就高的可怕。这便是后世天朝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之一了,那还是通讯和交通极其便利之后的事情。

朝廷的统治权力就只到县这一级来。就算是如此。历代儒家都还嫌行政成本太高。所以后世的儒家大臣,虽然都是儒门弟子,但是实际上抱的却是道家那一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为而治。

朝廷最好除了收税之外,什么事情都不要管。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监管不力是很正常。一旦做起一点什么事情,马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好事都要变成坏事,最后还是加重百姓负担。

所以后世儒生最为坚定的就是反对变动,反对变法,反对只要看看古代连赈济灾民这种关天的大事上,最后能赈济粮食有着三四成能分到灾民头上,便算是下面的官员们有能力,有co守,有良心了。可以想见,干起其他的事情,行政开支耗费有多少

所以自古名臣,当地方官最得意的地方就在于不扰民而已

由朝廷下达政令,让全国上下来依此办理。结果往往是好事要变成坏事,坏事变成丧事。不管是隋炀帝的大运河还是宋徽宗的花石纲都一样。或许这事情本身耗费的并没有这般大,但是下边执行的时候,再加上执行的官员上下其手,却是将其无限扩大化了。

便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衍生出特有的治理天下的模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所谓道德治国

只有了解历史背后这些深刻的隐意,才能更加的明白清楚治乱之道。而不是想当然的,用着自以为先进和高明其实却是根本不合适的手段来治理国家。

那就是如同晋惠帝的一般的愚蠢,天下百姓连饭都没得吃,还诧异的问为什么不吃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