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 魏末多少事 > 第三十五章 大秦复起

第三十五章 大秦复起(1 / 2)

对于梁国雷声大、雨点小的北伐,魏国中枢倒是没有太过于重视,只是敕令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长孙稚固守城池、慎重出击。

而在中枢看不到的关陇之地上,更大的风暴正向大魏王朝袭来。

众所周知,叛乱、起义的星火是会蔓延的,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六国贵族纷纷举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魏王朝当然也不能例外,当破六韩拔陵击败朝廷十万大军,派遣偏师渡过大河,挺进夏州的消息传至关陇这片热土上,饱受压迫的各族人民沸腾了。

事实上,魏王朝的民族压迫和南朝没有太大差异,当年太武帝南征刘宋之时曾向宋臣臧质说:“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高车、敕勒别称)与胡,城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匈奴或匈奴种)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卿若杀之,无所不利。”

毋庸置疑,敕勒人、匈奴人、羌人、氐人在魏王朝低人一等。

元氏统治天下的百多年间,魏王朝先后发生了百多次起事,起事者基本上都是上述四族的族人,虽然最终所有的起事者都倒在了鲜卑、汉人贵族的军事镇压下,但是各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星火却从未熄灭。

而在魏王朝的版图上,胡人及汉化胡人超过两百万的关陇地区一直以来叛乱最多,是魏王朝统治最不稳定的区域。

或许,从汉、魏内迁匈奴、羌氐的那一刻起,关陇就注定不会太平了。

……

秦州。

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暴乱正在酿成。

为什么说本不该发生?

因为这场暴乱完全是州刺史李彦以一己之力捣鼓出来的。

九品中正制下能当上州刺史的男人必然是出自士族,这点不需要多言,李彦能当上州刺史完全是因为他是陇西李氏的子弟。

去岁破六韩拔陵起兵叛乱之后,朝廷出于镇抚陇地的想法,任命本州人李彦担任州刺史。

毫无疑问,这桩人事任命打破了官员不能在原籍居官的定例,皇帝也注定要为自己的脑子一热的决定买单。

且说,李彦在本州担任州刺史,算是衣锦还乡,行事不可避免的变得跋扈起来,对交不上来赋税的胡汉百姓,动辄打杀,对于犯了鸡毛蒜皮小事的民众常常加以重刑,百姓苦不堪言。

有陇西李氏这张虎皮护体,百姓对李彦的暴政敢怒不敢言,但是心中早就对他恨之入骨。

古往今来,像是李彦一样的官员没有八万也有十万,本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谁让他赶上了造反的浪潮呢?

谁让他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呢?

既然李彦不得民心,百姓自然会想着推翻他。

……

天水郡上封城,夜。

一间不起眼的屋舍中,聚集着二三十名精壮汉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城民。

城民一词属于魏王朝独创,成分主要为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隶属于兵籍,地位低于平民,各州、郡、戍、堡世袭兵户的身份都是城民,概念上和镇民没有区别。

而今六镇镇民已反,各州城民备受鼓舞。

人群中,一个身形敦实的汉子义愤填膺说道:“依我看,没什么好商议的,直接冲进府衙,将李彦这个狗官宰了就是。”

说话之人名叫薛珍,是汉化匈奴人,在郡兵当中颇有威望,今日参与议事的二十多人基本都是由他召集起来的。

“杀李彦容易,可是杀了李彦之后呢?”不同于薛珍的愤怒,羌人莫折大提表现得很理性,他可没有忘记七年前秦州、南秦州、河州三州举事,被官军羽林、虎贲弹指间平定的旧事。

“当然是举旗造反,我听说沃野镇的破六韩拔陵连战连捷,官军节节败退,可见官军并不是不可战胜。

以莫折兄的威望,若是振臂一呼,秦州数郡的城民必然望风景从,大业就在眼前,您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薛珍大步踏到莫折大提身前,声色俱厉说道。

屋舍中陷入了沉默,每个人都不由得思虑造反的得与失。

“反了!左右不过是贱命一条,有什么好怕的。”

“干!”

“……”

片刻之后,汹汹的民意伴随着愤怒的吼声彻底爆发,看得出来,他们确实受够了李彦冷酷而又近乎虐待的统治。

屋中群情激愤,薛珍趁势说道:“莫折兄,事到如今您还有什么话说。”

“造反是掉脑袋的大事,不说计划周密,至少得有个大体的章程。”莫折大提淡淡一笑,他心里十分清楚薛珍等人为什么不遗余力推崇自己:莫折氏世为豪族,而秦州正是羌人聚集区,除了莫折氏,其他人很难策动这十余万羌民。

而没有羌兵支持,举事失败是必然的,天水赵氏、陇西李氏、陇西辛氏……分分钟配合朝廷出兵镇压。

说到章程、计划,薛珍等一众城民完完全全计拙了,不过人群中也有不少能人,譬如莫折大提的四子莫折念生就称得上智勇双全。

“父亲,儿有一言。”一脸英气的莫折念生拱手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