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 > 第五十六章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渤海王

第五十六章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渤海王(2 / 2)

嗯,你随便一说比我俩深思熟虑都来得强!

三人继续拆着信,这时,张辽跑过来道:“主公,辎重队遭遇黑山军围困!”

“贼人是不是不识字,在并州地界,还真有人敢劫我刘擎的粮?不识渤海王旗号乎?”

“张辽,你率军前去救援……算了,一道去看看吧!”刘擎打消了继续停留的念头。

一行人从新上马,调转马头,原路返回。

张辽军是纯粹的骑兵,而且眼下骑士与战马皆是轻装,所以速度奇块,约跑了半个时辰,便在一处山坳地形处,撞见了拦截的兵马。

拦截山道的黑山军只有区区几十人,一见刘擎大军疾驰而来,一行人直接窜入山林之中,消失不见。

“不会就这几十人吧!”刘擎诧异道。

“不,黑山军乃是大军!”报信的骑哨回道。

大军?刘擎一时没有概念,这个大军,到底有多大。

“人数几何?”刘擎问。

“数不清,成千数万!”

根据骑哨描述,显然不是此地了。

于是刘擎等人又跑了一阵,直接进了山坳之中,再即将出坳的地方,终于见到了所谓的黑山军。

这一幕,刘擎也惊呆了。

还真是数也数不清,成千上万,刘擎是见过大军的,对于黄巾,黑山这类杂兵,数万大军,也不过如此,然而眼前的黑山军,却是最壮观的一次。

因为他不仅人多,而且是立体分布的,也就是山坳两旁坡地之上,皆站满了人,他们没有打出旗号,但依旧有许多旗帜,许多甚至只有一根竹竿,上面绑了两根巾带,用以增加气势。

乍一望去,真有“草木皆兵”的意味。

显然,黑山军层层分布,在山坳之中几乎避无可避,前后皆被封堵,但不知为何,黑山军又没有进攻,仅仅是围着。

刘擎率军到来,也引起了大动静,黑山军纷纷转向刘擎,最后,一位头领模样的人,出阵而来。

“来者何人!”他程序式的问了一句。

刘擎纳闷,真的不识字吗?旗帜上不是写着吗?“汉渤海王刘擎”。

并州牧的字样,还没来得及绣上去。

“大汉渤海王在此,黑山贼人,劫我辎重,还胆敢叫嚣!”张辽替刘擎回道。

头领目光冷峻,盯着刘擎看了好一会,又将目光移到那大旗之上,好似再确认什么。

良久,他开口道:“嘁,十个过路人有八个说自己是渤海王的人,不过等刀架在脖子上,他就改口了!”

刘擎有些怀疑的望了望周边,发现只有典韦和张辽两人带甲,就连自己,也是穿着寻常袍服。

为了尽快赶路,将士与马匹的战甲,都压在了辎重队里。

所以自己这支兵马如今看上去,除了齐整一点,精神劲好一点,也没什么特别的,难怪对方并不惧怕。

“十个有八个说自己是渤海王的人,是何意?”刘擎开口问道。

很好奇,自从封了渤海王之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并州了。

“渤海王就是武州侯,就是雁门太守,是并州的大英雄,渤海王的人,谁敢劫,可惜大部分都是接着渤海王的威名跑路的,现在我们可不吃这一套!”

当着咱的面这么夸咱,怪不好意思的,刘擎看着典韦郭嘉笑了笑,缓解一下尴尬。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渤海王?”

“笑话,渤海王金戈铁马,所向披靡,其实尔等这幅模样!”

人靠衣装这件事,看来是自古有之。

这支黑山军人数不少,而且围而不劫,颇为有趣,刘擎来了兴致,又问道:“我们的战甲与兵器,皆在辎重之中,不信,你可以放过来,我们穿起来给你看。”

“你当我是三岁孩提么!”头领不悦道:“我杨凤虽无大才,亦是读过书的!快快交出身上马匹财物,留下辎重,可绕尔等一命。”

我刘擎也是读过书的,你不要骗我。

刘擎特意查看了一下这个杨凤,别说,竟有60点武力,能与自己禁卫持平了,若不是遇上名将,这个杨凤,领着两万多人,还真能横着走。

“主公,待我一戟劈了他。”典韦已经开始不耐烦了。

刘擎制止了典韦,如今杀人又不能得属性,杀了他,除了大汉少一人,没有任何结果,刘擎向来认为,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

“如你所愿!”刘擎笑着答应了声,而后从马鞍后的背囊中取出三只锦囊,皆鼓鼓的,像是塞满了钱币。

刘擎将之交给班明,并示意班明给杨凤送去。

杨凤得意的望着“乖乖”就范的刘擎,心道这些大商大户,就是要敲打,才肯老实,若再不老实,便杀上几人,就老实了。

望着鼓鼓的锦囊,杨凤伸手接过,放手里颠了颠,还挺沉,难道不是钱币?

好奇心驱使他打开了一支黄色的小锦囊,从中取出一整块物件。

是个银块,上方还只乌龟,调个面一看,杨凤顿时怔住。

虽然是阴刻,但杨凤没有吹牛,他是读过书的,而且认得这些字。

“雁门太守之印”

这……杨凤双手一颤,差点将官印摔落在地,险险的将之握在手中,背后一阵发毛。

雁门太守之印,这足以说明,眼前之人,就是雁门太守。

即便心中早已确定,但杨凤还是鬼使神差之下,打开了第二只锦囊,也是一枚官印,不同的是,这方印章是金质的,是真正的黄金,上方依旧有一只乌龟,只是做工比方才那只生动许多。

杨凤屏息翻面,“并州牧印”,四个字直接令其冒出了冷汗。

已经无需怀疑,这已经不是一种可能,而是事实,眼前之人,就是渤海王刘擎。

剩下一只锦囊之中,他已经无需再看了,甚至可以断定,里面是“渤海王玺”。

那可是王玺,就这么拽在自己手中,杨凤觉得自己脑子都有点麻了。

杨凤连忙将官印装好,一手拽进,一跃下马,直接冲着刘擎跑了过去,噗通一声跪伏在地。

“贱民杨凤冲撞渤海王,罪该万死!”

望着虔诚跪拜的杨凤,刘擎松了口气,望了望郭嘉,又望了望典韦。

好似在说:看吧!仁德的渤海王又避免了一场厮杀,数万兵士免于腥风血雨。

事实胜于雄辩,刘擎向来是以理服人的。

“数万人随你劫道而生,终非长久之计,好歹你也算并州之民,本王身为并州牧,牧的便是并州之民,你既与我遭遇,便是天数,即日起跟随于我,你可愿意?”

“杨凤愿以万死以报大王!”杨凤的头又重重磕下。

“起来吧!”

杨凤起身,高举着手,将锦囊还了回来,又退了回去。

“你去整顿人马,跟随在辎重队之后,随我一同前去太原。”

“喏!”杨凤得令离开了。

刘擎也颠了颠手中官印,道了声:“好东西!”

“主公,王玺买时圣物,岂能……”

郭嘉没有说出那句污秽之语,大概意思就是杨凤乃一介贼人,岂能让他染指王玺。

刘擎不以为意的将锦囊装回背囊之中。

“奉孝,王玺乃王权象征,而我欲做仁德之王,用它来避免一场血光之灾,这正是其价值体现!”

“主公高见!”郭嘉赞道。

……

(ps:求推荐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