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 > 第三十章 继承大统(大结局)

第三十章 继承大统(大结局)(2 / 2)

刘擎看董卓和上次相比,整整瘦了一圈,可见他在凉州和马腾合作收复羌人失地,很是卖力。

“主公见笑了,还是瘦点好,能骑马射箭,否则,今天怕是见不到主公了。”董卓讪笑。

两人沉默一会,对视一眼,旋即一起动手,各自取下悬在腰间的布袋,挡着众人的面,将它打开。

董卓率先开口:“主公,这是并州九郡九十八县万民请书,主公于并州雁门崛起于微末,势如破竹,乃是汉祖庇佑,天命所归,后并州改制,使废土成金,并州百姓不敢望大王恩泽,恳请大王顺应天命,继承大统!”

董卓历来说话不是很利索,可见说出这番话,是练过的。

就在刘擎品味其中意味时,刘焉一行宗亲凑了上来,站到了曹操一侧。

显然,董卓刚才的话,他们听到了大半。

刘焉小声对其余宗亲嘀咕:“我等还是小看了君正,高看了自己。”

刘虞看着董卓,面露惭愧,他算是最早加入刘擎阵营的势力,可惜他一直没有看懂主公要的是什么。

他和刘焉他们一样,想着凭宗亲的脸面和势力,足以让刘擎上位。

然而却被刘擎狠狠的拒绝。

以民为意,为民请命,他们怎么没想到呢!

要弄这样一份万民请命书,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难度。

这时,马腾开口了。

“凉州牧马腾携凉州十二郡国九十八县万民请命书,献于大王,凉州纷乱无度,民不聊生,唯有大王兵锋所指,驱逐羌乱,方才还百姓一个安宁,腾虽生于三辅,却自幼在凉州长大,自有大王前后,凉州真乃是改天换日,焕然一新,故凉州万民恳请大王顺天应人,承袭大统!”

众人无不称奇,谁还敢说武将不善言辞,谁还敢说马腾没文化的?

就在众人看着渤海王如何处置时,刘焉身旁的刘备,突然下马,不紧不慢的从马背上接下一个布包,走向刘擎。

这一幕,直接给刘焉刘虞刘表刘繇四人等一众宗亲干懵了。

刘表手指着,“玄德他……”

“徐州牧刘备!”刘备将包裹托举过顶,喊得分外大声,几乎将所有人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代徐州五郡国六十二县百姓,恳请大王顺天应人,承袭大统!”

开门见山,简单粗暴,连台词都是抄的马腾的。

宗亲几人先是面面相觑,随后连连下马,也不顾有没有请命书,一拥而上,各顾各的陈述。

“益州牧刘焉,代益州十二郡国一百一十八县百姓,恳请大王顺天应人,承袭大统!”

“荆州牧刘表,代荆襄七郡一百一十七县百姓,恳请大王顺天应人,承袭大统!”

“幽州牧刘虞,代幽州十一郡国九十县百姓,恳请大王顺天应人,承袭大统!”

“扬州牧刘繇,代扬州六郡国九十二县百姓,恳请大王顺天应人,承袭大统!”

一阵喧哗过后,安静,出奇的安静。

连吵得最火热的那帮少年儒生,还有将路堵得严严实实的百姓,都安静了下来。

气氛都烘托到这了,刘擎突然看了眼前队。

前队中有几道身影下马,朝着刘擎走来,他们分别是沮授,黄琬,厉温。

“青州牧沮授,代青州十一郡国,六十五县,献万民请愿书于大王,青州屡遭战火荼毒,曾有百万黄巾作乱,是大王起仁义之师,以致百万黄巾俯首而降,如今青州青苗遍地,盐田富饶,百姓安居乐业,此皆系于大王一身之功,青州万民,恳请大王顺天应人,明登大统!”

说完,下一个厉温。

“冀州牧厉温,代冀州九大郡国百县之民,献万民书于大王,冀州乃大王龙兴之地,冀州臣民,永为大王后盾,望大王顺应民意,承袭大统!”

黄琬顿了顿,也开口道:“琬代豫州六郡国九十七县百姓恳请大王登基!”

黄琬说过之后,天下十三州,已有十一州进万民书劝进了,除了司隶和远在天涯的交州,这十一州,已能成为天下。

刘擎立于车上,看着悉数到齐的各州州牧,有的是刻意为之,有的是随机应变,而沮授等人,算是顺势而为,总之,这一切,并没有逃出刘擎的预料。

另一边,皇辇之前,一名小官慌慌张张的跑回,跪在皇辇前道:“陛陛陛下,不好了!”

“何事如此慌张?”马日磾怒斥道。

“大王那……那边十一州州牧齐至,各携万民书劝渤海王进位。”

“什么!”马日磾大惊,刚刚他还为刘擎说话来着。

听到十一州州牧,万民书,劝进之类的字眼,刘协脸色就一阵惨白,刚刚看着王叔远去,差点就认为,这一劫终于过去了。

他有些迷茫的看向马日磾,该如何是好,小小的脑袋已经转不过来。

马日磾叹了口气,在群臣之中,他或许还能据理力争,可面对天下十一州百姓,他何来的底气。

“陛下,老臣无能。”

随后沉默,刘协也沉默了,身后的百官静静的看着,似乎他们心中,早早的接受了这既定的事实。

一辆马车在几名卫兵保护下悠悠而出,引得众人注视,他径直出城,显然是奔渤海王而去的。

众人不免好奇马车中的人物。

在众人拥戴之中的刘擎,下了马车,将沮授黄琬等人一一扶起。

“诸位此举,擎备受触动,然社稷大统,神器变更,绝非戏言,擎身为汉室宗亲,不得不慎重对待。”

刘擎的意思是他会考虑的。

老成持重德高望重的黄琬立即道:“大王出自河间王一脉,乃孝桓皇帝亲侄,如今仁德著于四海,恩威加于八方,天下百姓无不顶礼拥戴,大王又何故迟疑。”

“是啊,请大王勿负天命民意,继承大统!”众人齐道。

未等刘擎开口,一辆马车徐徐停下,众人好奇地看着。

从马车中走出之人,他们都认得,是司空田丰。

但随后走出的一人,却很陌生。

那是一位头发胡须尽数花白的老者,穿着宫中常侍的衣着,众人不免好奇,宫中有这样这位老人吗?

显然他们不确定。

田丰道:“诸位,这是戴雍,乃是先帝孝桓皇帝常侍。”

一经介绍,众人顿露诧异,这可是真正的前朝老人了。

田丰让位,戴雍走了上来,从袖中取出一卷十分陈旧的帛书,上方满是岁月的斑驳。

“此乃孝桓皇帝亲书诏命,其中说到,先帝无嗣,从其弟渤海王刘悝处过继,以承皇位,后陈氏窦氏弄权,擅立刘宏为帝,此诏虽遭尘封,但终有重见天日之时,老朽苟延至今,为的就是此刻!”

戴雍一言,着实令人心惊肉跳,这么一来,原来孝灵皇帝是被弄臣操纵的傀儡?难怪后来利用宦官将窦氏陈氏都打倒了,后来又将错就错,陷害渤海王,差点令这一支皇脉绝嗣,原来还有这样的经历。

这些事早就是老生常谈,戴雍说起,处处与传闻暗合,也就更显真实。

曹操连忙道:“既有先帝遗诏,大王乃是渤海先王唯一子嗣,这天下,没有人比大王更配的帝位了,何况民意汹汹,请大王莫再犹豫!”

“请大王莫再犹豫!”

戴雍一席话,可以说将刘宏一脉的合法性都弄没了,刘协,就更不是问题了,甚至连禅位,都不需要了。

因为当今天下,没有谁比刘擎更有资格坐这个皇位。

大义,名分,德行,拥戴,民意,都齐全了。

刘擎转身,面向雒阳,静静的做着最后的思虑。

“请大王继大位!”

十一州牧齐齐下跪,厉声劝进。

“请大王继大位!”

州牧的随从将领,看热闹的意气书生,还有刘擎的幕僚,也纷纷跟着进言。

这一刻,没有任何质疑的声音。

“请大王继大位!”

周遭百姓悉数下跪,声音虽不齐整,却如潮水般蔓延开来,一直穿到城门外的刘协等百官耳中。

听着滚滚如雷的震天喊声,刘协哑然失笑,不知那根筋突然开窍一般,对一旁的马日磾笑道:“老师,我突然觉得,我去做渤海王比较好。”

好似放下了什么一般,说得那么释然。

马日磾何尝不知,刘协是卸下了重担,他以帝师自居,向来严格教授刘协,他本就承受这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重担。

说起来,他也心疼刘协,可社稷倾颓,容不得半点喘息,看刘协释然,他忽然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毕竟,他也很老了。

刘擎西望雒阳,驻足良久,此刻旭日初升不久,在其身前投下一道冗长的身影。

刘擎一言未发,只是迈步向前走去。

向着雒阳,向着皇宫,向着那个位置。

刘擎虽是沉默,却已用实际行动告诉诸公百姓他的选择。

大汉十一州州牧,携手跟上。

百姓比肩接踵,簇拥回城。

……

……

……

公元一八九年一月初一日,渤海王刘擎在雒阳北宫宣明殿登基称帝,改元建新,大赦天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