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府学议政(1 / 2)

第137章府学议政

第二天一早王文龙就被叶成学从借住的富商家中接出,一路请到了州治西南的常州府学。

虽然王文龙作为诸生之首,在这一次常州生员们上疏的过程中首唱其议的地位是东林党人给的,但是面子上还是要将王文龙塑造成一众生员们推举的领袖。

所以今天王文龙必须先在常州的读书人面前走这一道过场。

这年代的府县学校,能够进入的生员普遍都有相当强的科考能力,后续能不能继续往上考靠的是自己的悟性,府县学中的学官根本不会教什么内容,只是负责发放廪生的禄米以及考试而已。

但是官办学校的地位在明代却越发重要,因为此时学校的地位已经从教学之地变成讨论朝政议论国家政策得失的读书人聚集地。

学堂论政之风于明代已然十分昌盛,论政甚至已经成为明代官办学堂的主要功能。

黄宗羲等人在后世提出“公其是非于学校”,建议将学校的主要功能改变为议论国家朝政,甚至主张将寺院庵堂都改成书院和小学,将这些地方全部变成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希望由此去监督朝廷行为,这些观点的来源就是此时江南的学堂论政风气。

客观来看,这时的学堂就是地主士绅以及新兴的市商阶级聚集之所,没读过书的大地主和商人也能到学堂里面参与听讲讨论。

这也就是大明的国土足够大,在东南一隅发生的资产阶级萌芽的势力比起整个大明来说还太弱小,加上外面还有强敌环伺,要是放在哪一个国土更小的国家,有这样一群士绅阶级集合在一起讨论朝政,只怕万历真会被推到君主立宪的地位上去。

但是王文龙很清楚,放在大明这条路走不通,因为东林党试过,结果证明这个方法只是将整个国家弄得一片混乱。

不同国家崛起的道路不同,大明的地理、历史、人口都决定了这个广土巨族必须要用更现实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并没有给东南士绅独善其身的条件。

坐上车马颠簸了两柱香时间,王文龙跟着叶成学一起来到了常州府学。

常州之地文教繁盛,府学又经常接受本地士绅豪强的捐助,常州府学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距今也已经六百多年,期间不断有人加以修缮,说是一座学校,其实却是拥有四座斋堂、八十多间庐舍、大量亭台楼阁以及祭祀儒家先贤的祠堂的庞大宫庙建筑群。

常州府学中早就传出消息:今天常州诸生要讨论向皇帝上书谏言之事,不光是常州的读书人会来,不少关心朝政的商人、地主、士绅也前来参与。

王文龙和叶成学到达之时,在北宋王安国所作的《州学记》碑刻之下以顾宪成为首一大群文人早就在那里等待。

眼前这二三十人还只是东林党到场的大佬,后续跟着来听讲的人人数至少要有二三百。

这个阵仗其实不算大,如果今天是顾宪成主笔议论,只怕这时从府学门口一直到门外的椿桂坊牌楼早都已经挤满了人。

一见王文龙到达,高攀龙笑着迎上来道:“建阳可是让我们久等了。”

王文龙也连忙跳下马车,一脸惶恐说道:“路上还在修改文字,耽搁了一些,小子诚惶诚恐。”

“好文不怕晚,大家都期待着今日建阳能首倡其义呢!”

王文龙和在场的一众东林大佬打了招呼,接着众人都看向他的衣袖,好奇他究竟写出怎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