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259章 《旬报》北上

第259章 《旬报》北上(1 / 2)

马堂收税根本没有一个满意的税额,他的收税方法其实跟绑票没什么差别,就是利用心理压力,让你自己提高价码,能提多高就提多高。

最后利玛窦能够出来还是因为利玛窦汇报万历的奏疏中说利玛窦带了一座自鸣钟上京贡献,万历对这东西挺好奇,等了几个月没见到利玛窦进京,于是专门写信问马堂:

“那个大西洋人可到临清,他在奏书中提到的自鸣钟怎么还不送来?”

马堂这才知道利玛窦的重要,连忙把原本已经摆到自己府上的自鸣钟还给了利玛窦,还写信给万历通知“利玛窦已到临清”。

“不提这些糟心事了,”徐学聚摇头说道:“如今我不做福建左布政史,海防之事建阳也不好插手,接下去不知建阳有什么打算?”

王文龙说道:“《旬报》在福州的销量已经达到一千五百份,再想要继续增长也很难了,趁着这段时间《旬报》独立出来,我打算去苏州半个分社。”

“去苏州,”徐学聚思索一番连连点头:“江南大藩地,若是《旬报》能够在苏州有一根据地,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他询问王文龙:“在苏州办报需要的资金人员可要镇宁楼这里支持?”

巡海道驻扎漳州,署衙建于嘉靖年间,因为巡海道负责整个福建的海防之事,所以衙门布局和一般的文官衙门不同,更像军政衙门,名叫“镇宁楼”。

镇宁楼自己有兵有粮,在福建的权势极大,王文龙现在帮徐学聚行走,只要在福建地面上说一声“镇宁楼办事”,福建沿海各地卫所、营官都会奉他为上宾。

“钱和人手都有存项,”王文龙说道,“这事情大人可以放心,我自会安排妥当。”

“如此甚好。”徐学聚笑着点点头。

他就喜欢王文龙这份聪明劲。

《旬报》和湘妃纱之中都有他的股分,但巡海道实在是没有什么和《旬报》有关的工作,如果要镇宁楼出钱去给王文龙私人办报纸,所有人知道都会觉得徐学聚是在为自己挣外快,说出去不太好听。

去往苏州开办《旬报》的分社是王文龙在去京城的路上就开始做的打算。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徐学聚要去漳州坐镇,王文龙还算是徐学聚的幕僚,但是丢了福建布政使司衙门这个大靠山,他在福州府也不好继续混了。

而且福建毕竟不是此时的文化中心,他想要扬名,在福建一地再怎么施展也就是这样了,再接下去发展自然应该去江南闯一闯。

福建的《旬报》摊子王文龙离开之后会交给张燮做副主编,而未来《旬报》将形成福州和苏州两个分社的局面,因为《旬报》十天才出一期,两地之间的信息交通网络建立之后甚至可以共享内容,初步形成后世报纸时代的通讯社模式。

与此同时《北海屠龙记》已经连载了几万字,在福建读者之中的反响比不上王文龙的之前作品,主要是因为此书的爽点节奏还是太老旧,一开篇光是介绍人物,背景就用上了整整一章,读者看了几期,主角才刚刚学会武艺。

不过一些读者也对许仲琳的写作风格感到喜爱。

许仲琳的套路或许写的一般,但是胜在想象力天马行空,他的小说中出现大量的武艺、法宝、门派、神兽都让读者感到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