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我只是夫子 > 第188章 大秦六部

第188章 大秦六部(1 / 2)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这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最下等的君王事必躬亲。中等的君王用头脑去指挥下属做事。而上等的君王则是让下属自己动脑子,自己做事。所以想要法度清明,不只是君王个人之事。只有让全天下的官员全部参与其中,才能够形成一股大势,从而能够使得法度清明。”

杜鹏说到这里,似乎想到了什么。

“说到这里,微臣倒是想起来了一事,之前微臣读过一本“瀚海语录”,其中所提到过两个观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以微臣觉得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形,编纂不同的法律条文。而这些最好由当地的清流官员所编撰。君王只需要坐镇中央,指挥八方即可。”

“至于其中所提到的权,势,法。微臣愚钝,还未理解透彻,或者再给一些有用的文章,让我从文章当中来体会这三个字的用意!”

由于杜鹏的性格因素,他说话的声音相当大,而且说起话来就眉飞色舞,再加上他嘴角那含着的淡淡笑容,给人一种略显嚣张的感觉。

杜鹏只是选择了那七八句话当中的其中几句,但是就这么几句话,却已经把他想说的全部表达了出来。

皇帝听完之后连连点头。

皇帝并没有再问前两个问题,而是将问题转向的第三个关于海宣司的。

其实皇帝心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将第一问如何让法度亲民与第二问如何忠君爱国联合起来。

大秦科考,第二场策论考试,题目是由皇帝出的。

皇帝之所以出前两问,所想要看见的是,有人将这两道问题结合在一起,既要让朝廷法度清明,又要报效君恩。

毕竟一个宁王叛乱的案子,再加上一个天下赌场的案子,让皇帝感觉到寝食难安。

而且火烧文礼楼的这桩案子皇帝也已经听说过了,在朝堂之上也已经与诸多大臣议论过了。

所以这就让皇帝感觉到极没有安全感。

但是皇帝又不能说自己好害怕呀,所以就恰巧借助这种科举考试的机会,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既要让法度清明,又要报效君恩。

这两个在皇帝看来,必须同时进行。

其实这一点在场的这些人精大多数都已经猜测到了,只不过并没有点明。

皇帝在询问两位丞相,对于作业本上前两道题作答的看法,也是因为就作业本上这寥寥几个字,确实提出了几项不错的意见。

当然也是想要看看在场这些大臣,对于皇帝想要做的事情是否有反感的意思。

当然,三道测论题还有最后一问,关于海宣司的看法。

“诸位爱卿,对于海宣司如何看待?”

由于在场的这些人都已经看过了作业本上第三题的问答,所以一个个又陷入了沉思,准确地说,在皇帝未点名的情况之下,这些人一般很少发言。

除了涉及一些学术文采方面的事情,翰林院大学士与文华院大学士表现得积极以外,其他的人那就是个木头。

所以还得要皇帝点名。

“孔师,对于这件事怎么看?”

皇帝这句话是对孔广毅说的。

孔广毅听到这里,思索了一下,他作为教过两代皇帝的老师,这个时候还是相当沉稳的。

“文中所写的以工代赈听上去倒是极为不错,尤其经过明京郡那件事情过后,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其中的重要性。朝廷当时并没有花费太大的资产,就轻松地轻松地化解了那场大地震所带来的隐患。而且这段时间我关京城附近,不论是留名还是闲散的百姓,似乎都有了自己的事情做。”

“我之前路过北城,那里有许多现在所说的环保工人。我从那里经过,还以为来到了南城那里的地面,甚至比南城的还要干净。虽说那边的路并不是很宽敞,但是现在好像有许多工匠正在连夜的铺设道路,而且这些钱财并没有从户部国库当中调取,都是由那海宣司全部出资。”

“据说海宣司还打着“让京城当中每一个百姓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为口号,着急来了不少匠人在京城内外开始挖水井,还有各种水利措施能够保证水源覆盖整个京城,这同样为从户部国库抽走一文钱。还有其他,甚至有些我闻所未闻的项目。据说……”

孔广毅说到这里,似乎想到了什么,但是又有些不敢确信。

“据说海宣司的主是曾经夸下海口,只要为海宣司做事的,在元日节来临之前,每个人都会分发一件棉衣棉裤,如果功劳大的还会免费分发炭火用来过冬。现在并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假,现在为海宣司做事的足有数千人,而且涉及京城内外。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无异于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将会有更多的百姓不会因为天寒地冻而被冻死在街口。”

孔广毅说这话的时候倒是挺赞成孟海这种做法的,虽然他并没有见孟海,但是却知道这件事是孟海所做的。

而且在作业本上也写了,以目前的财力和能力所做的也只能局限在京城以及周边的一些地区,等到日后做大做强说不定就能覆盖整个秦国。

如果到时候真的能让秦国的百姓全部动起来,不仅会减少流民以及一些不必要的叛乱征伐,还能让整个大秦百姓越来越多,越来越富有。

对于孔广毅这种读书人来说,这种局面也只有在上古时期那种回家都不用关门,贵重物品放在大门口都没有人拿的时代才存在。

所以,孔广毅对于孟海所写的以工代赈还是非常支持的。

这只是从孔广毅这位自古读圣贤书的文人角度来看,这不仅是利国利民,甚至千秋万代的伟业。

但是在左丞相和右丞相,包括皇帝赵琦缘看来,这却是一件既艰难又漫长的事情。

孟海由于从来都没有上过朝,也不知道他现在在朝廷上的口碑怎么样,所以做起事来有些肆无忌惮。

但是皇帝和两位丞相却知道,最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书弹劾孟海。而且孟海日后做得越来越大,无异于要侵犯不少人的利益,说不定在这中间也会损害两位丞相,甚至皇帝的利益。

对于皇帝来说,这倒没什么。

毕竟整个天下都是他的。

赵琦缘如果想随时都可以将海宣司纳入自己的囊中之物,但是两位丞相和朝廷当中其他的官员,如果在其中暗派杀手刺杀孟海或者干出其他的事情来……

在皇帝看来,这不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极有可能很快就会发生。

赵琦缘曾经在和自己的儿子赵宣闲聊的时候,赵宣也说过孟海想要干什么事。

孟海是想要把朝廷官员包括京城当中那些大富商的钱全部赚到口袋里,然后一路走一路,再将口袋里的钱分发给穷苦的百姓。

孟海现在所在的海宣司无异于就是个中转站,通过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将大量的银钱汇聚在自己手中,再通过以工代赈或者其他的方式,将这些钱分发给百姓。

现在京城里的物价都有些上涨的趋势了。

在许多店铺,原先一文钱能买三个包子,现在一文钱只能买两个包子了。

但是原先有许多人只舍得花一文钱买三个包子吃个半饱,现在京城有许多百姓花两文钱买四个包子,吃饱也不觉得花得可惜。

尤其是那些海宣司招揽来的工匠或者其他的百姓,一个个腰包逐渐地也鼓鼓了起来。

百姓的钱包鼓了,就说明有人的钱包瘪了。

那些家财万贯的富商,或者从祖上积攒下来钱财的官员,现在还没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旦当他们察觉到自己怀里的钱财或者自己的利益被人给动了,到时候引来的可不仅仅只是个别一些人的报复。

所以对于皇帝来说,他已经能够看到几年或者几十年以后会产生的腥风血雨。

海宣司虽然利国利民,但是在绝大多数上位者不想让其存在的情况之下,即使再多的利国利民的我方,也将会毁于一旦。

孟海还在作业本上提到过,他还搞了个农业基地,这件事皇帝也是知道的。

孟海看来能够进入到官场当中的官员,个人能力都是在六十分以上的,他们的个人技能或许能够达到七十分八十分,寻常百姓,大多数都停留在三四十分左右。

但是也不得不否认,民间一些奇人异士的分值甚至能够高达九十分甚至九十九分。

只不过这些高分的百姓,要么因为年龄或者地域,再或者其他的限制,无法进入官场,但是他们的手艺却是官场当中那些自以为能力出众的官员无法超越的。

但是就因为各种限制无法入朝为官。

孟海于是就开始收集生活在大秦国内的俗世奇人,将民间的力量汇成一股绳,从而让这些一个个高达九十分以上的奇人们做出一番大业来。

朝廷做朝廷的事,他做民间的事。

看上去两者之间貌似并没有太大的交织,但是皇帝却知道民间和官场永远都是混为一谈的。

只要孟海敢这么做,短时间之内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时间长了可就会侵犯不少人的利益。

正如杜鹏所说,功名利禄。

而在功名利禄当中,大多数官场中人,最注重的还是那个“利”。

孟海还是太年轻或者眼界并没有那么开阔,没有皇帝想得那么远。

皇帝能想到这些,而且皇帝在想到这些的时候,心中也已经做出了一番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天历皇帝赵琦缘虽然已经不是年轻皇帝了,但他仍然想要做出一番伟业来,至少现在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需要一把刀,或者一个能为他时不时调皮捣蛋,就能够化解一些危机的人,比如说孟海。

所以皇帝在看见不远之后的危机时,希音中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并且逐渐地做出一些选择与准备。

“诸位爱卿在科考结束之后,应该再没怎么写过测论题了吧?”

赵琦缘忽然冒出来的一句话,让在场的几人有些愣神,不明白皇帝说这话有何用意。

坐在前方的两位丞相则是意识到了什么,一个昏昏欲睡,一个满脸笑容地看着手中的茶碗,都没有说话。

赵琦缘继续说道:“那诸位爱卿依据这次的测论题,或者依据刚刚你们所看到的那三道题的作答内容,也写一篇策论如何?在科考结束之后,挂在公告栏上昭告天下。正好周国的使臣也快进入京城了,也让他们看看我大秦的文化底蕴。”

皇帝都这么说了,在场的大臣自然不能服了皇帝的面子,于是一个个称是。

一夜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