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士人所盼(2 / 2)

“宋公子、高公子乃两位长子,仅是陛下对两位大人的信重,哪怕两位公子就任闲职,也必将受陛下格外重视。”

“将来仕途也必是一片坦途。”

“如此宋学士、高夫子何必瓜田李下,偏盯着此次朝廷新设,满朝上下都紧盯的新职?”

“正如詹尚书所言!”

一旁的高启语气有些急躁,怒声说道:“李琪三人仰仗门楣便能得朝中官职。”

“眼下之所以请詹尚书将他三人编入新职,可是想让他们三人同其他士子就任新职后,使得朝中眼红的官员投鼠忌器。”

“说到底,我三人又岂是假公济私之人!”

“那是自然!”詹同紧跟着赔笑道,“那是自然,高夫子、宋学士,还有韩国公、诚意伯自是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可也确如铁中丞方才所言。”

“即便李琪三人没有就任新职,三位大人自然是以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为己任,自然也会照拂就任新职的士子。”

“至于任命李琪,使朝中眼红之人投鼠忌器。”

詹同笑着摇了摇头,“若有心思歹毒之官员,他们也只会忌惮李琪三人,对其他士子毫无忌惮。”

“那些士子既担了格外的荣宠,自然要面对特殊的非议。”

“再者说了,高夫子几位出于公心,想必也有的是办法避讳那些就任新职的士子们。”

“你.....”

“詹尚书所言极是!”

就在高启情绪激动,即将怒斥詹同之时。

却听一旁的宋濂直接打断道:“的确如此,的确如此!”

“我等几人出于公心,自会好生照拂就任新职的士子们。”

“高夫子不可固执,此次便听尚书所言。”

“嗯.....”

没有给高启再次出声的机会,宋濂同样满脸笑容转向詹同道。

“詹尚书放心,我二人今日便转告韩国公。”

“任命李琪三人为新职官员,此事断不会再提。”

“宋学士为国为民,在下拜服!”

恭维几句后,詹同便带着铁铉径直离开。

而等两人前脚刚走,高启心中仍有不满,将面前茶水一饮而尽后看向宋濂没好气道。

“那铁铉不知轻重,怎的你也似他那般胡闹!”

“若不以韩国公之子出任新职,那些在朝中毫无根基的年轻士子如何能坐稳新设官职?”

看着面带怒意的高启,宋濂却显得格外平静。

待高启将心头不满尽数说出后,宋濂方才慢慢悠悠道:“铁铉方才所言,也是属实。”

“倘若那些士子不能勤勉自省,被其他官员寻到错处,那也是他们辜负君恩。”

“况且!”

宋濂轻叹一声,脸上多了几分愁容。

“况且从一开始,我便不赞同提携自家后辈进入官场。”

“宋兄!”

“我明白,我明白!”不等高启说完,宋濂一面点头的同时,一面出声打断道。

“我知此次举荐自家后辈,你也绝无私心。”

“可也是那铁铉提醒了我。”

“倘若借此机会,将我等几人的家中后辈提携至新职,岂不是有浑水摸鱼之嫌?”

“我知你出于公心,可正如铁铉之言,我等此行也却有瓜田李下的假公济私之嫌。”

听到宋濂这话,高启沉吟数秒,最终还是将心头愤懑尽数压了下去。

他们几人想要确保詹同此次选定新设官员的差事,毫无差错。进一步实现君臣百姓共治,只存于士子幻想不存在于史书中的盛世。

可话说回来。

如此盛世,提携自家晚辈哪怕是出于公心,也是盛世之朝的一点墨迹。

“那韩国公那般,该如何说.....”沉吟数秒后,高启有些为难的看向宋濂。

“毕竟此次乃是韩国公牵头,当下不能使李琪就任新职。”

“怕是韩国公不愿庇护就任新职的士子,甚至就连前往安南治政也会......”

“断然不会!”宋濂表情严肃,立时郑重否认。

“老夫虽于韩国公无甚私交,可亦知韩国公绝非小肚鸡肠之人。”

“况且若是韩国公果真要提携自己晚辈,如今李琪早在朝堂之上担任要职,绝不会像当下这般仍留于国子监!”

言至于此。

宋濂眸光深邃,脸上表情也复杂到了极点。

虽说先前淮西、浙东文臣之争,他与高启曾和李善长站于对立面。

可平心而论,他却也敬重李善长为大明开国立下的汗马功劳,更赞叹李善长那卓于常人的治政能力。

当下!

宋濂也是打心里赞叹李善长欲前往安南治政,不惜己身的慷慨义举。

任谁都清楚,前往安南执政有多凶险。

而且任谁也不觉得,已然被封国公,位极人臣的李善长有前往安南治政的必要。

明明能静享荣华,安享晚年。

可李善长偏要走安南这一遭。

如此拳拳为国之心,任谁说出李善长存有私心都是玷污了这份公义。

起码扪心自问,他宋濂便没有冒着客死异乡的风险,死命为国的决心。

“韩国公那里,老夫去说。”

“想来韩国公深明大义,自能理解!”

另一边。

回到御史台,经历两天查点。

十多个新设官员也都确定好了人选。

就在詹同起身打算同铁铉一并进宫禀报朱标之时。

铁铉似斟酌许久,这才开口出声道:“今日拒绝了李琪三人就任新职,宋濂、高启,还有李善长应当不会从中作梗吧。”

“嗯?”

当看到詹同有些茫然的盯着自己,铁铉索性将话挑明道:“若李善长三人怀恨在心,对就任新职的士子吹毛求疵,怕也有诸多麻烦。”

詹同听到这话突然来了兴致,转而很是好奇的看向铁铉问道。

“方才铁中丞于宋濂、高启两位文学大家跟前,可是毫无避讳,慷慨陈词。”

“怎的此时却也开始犹豫斟酌了起来。”

“难不成铁中丞后悔方才言行,打算将李琪三人的名字重新加进新设官职名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