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四章 期望很深(2 / 2)

他从教室走到食堂,看到的是一锅煮饭,厨师也不是什么宫廷御厨,都是从民间请来的普通百姓。

不知不觉间,朱祁钰已经在设立新的职位,而大家却觉得这很正常。

先驱者总是会定下规矩,现在工人的工资和休息时间都由朱祁钰说了算,时间久了也就成了惯例。

一所学校能直接提供的职位有老师、保安和清洁工,而间接带来的工作则包括木匠、纸匠、印刷工,还有种菜的、养猪的等等。

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存在,所有人都关注着学校本身,却没人注意到这些外围的行业。

回到一个地方时,发现有人已经开始拆掉高台了,但还有一座高台留着,上面竖着一根孤单的木杆。

“陛下,这是什么?”

有人问,因为旗杆上还没挂国旗,看起来就像一根长木棍。

“这是旗杆,以后这里会挂上国旗,不是天子的旗帜,而是国家的国旗。”

朱祁钰抬头看着那根木杆说。

“国旗?”

大家一脸困惑。

大明有很多旗帜,但还没有真正的国旗。

所谓国旗,就是国家的象征。

而眼下大明对国家这个概念还很模糊。

能代表大明的旗帜,就是天子的龙旗。

但圣人说过不能用天子的旗帜,所以他们也不清楚到底该用什么。

“京城一战的时候,龙旗出现在敌人那边,这多可笑啊,所以我打算单独设立国旗,它不仅代表我,也代表大明的所有百姓。”

朱祁钰收回目光,解释道。

众人听完后都不再说话,龙旗出现在敌方,确实是大明的耻辱。

圣人要废除龙旗,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校开张的消息很快在京城传开了。

优厚的条件让百姓们非常向往。

不用花钱读书,还能让孩子认字,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不过了解之后,发现入学的孩子大多是织衣坊的。

再加上学校没有招生的人,百姓也找不到门路。

相比普通百姓只看到学校,有些人却盯上了女校。

女子读书,以前从没这么公开过。

表面上看,圣人没说学校是官学,按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学校似乎也没和她们冲突。

但在他们观念里,女子读书终究不是好事。

至于男校,目前能打听到的消息也只是孩子刚开始学说话,主要是认字,然后是算术,对他们来说构不成威胁。

再加上圣人竟然教导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当官。

这就有点意思了。

所谓半本《论语》治天下,一本《论语》治民心,学而优则仕,如果不走科举,那读书还有什么用?

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圣人好像对科举考试也没那么重视。

京城里的暗流涌动,朱祁钰根本没放在心上。

那些读书人心里怎么想的,他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一直觉得读书人不一定要做官。

千军万马都挤在那条独木桥上,一群只会写八股文的人,能说出一句有分量的话就算不错了,哪一年才能出一个像王阳明那样的人呢?

大明朝地盘这么大,总归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人的。

陶有道就是其中一个怪人。

自从那次京城保卫战之后,他就一直在留意朝廷的动静。

他出生在浙江婺城的一个陶家,家里有个非常厉害的祖先。

这个人被叫做“万户”,其实“万户”和“侯爵”之间还是有点关联的。

当年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攻下婺州时,陶有道的祖父陶成道带着一帮人献上了火器技术。

在多次战斗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被封为“万户”,所以才有这个称号。

而陶成道,才是真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

但陶成道也因此成了个笑话。

他把自己绑在四十七个自己做的火箭上,坐在上面,手里还拿着两只大风筝,从万家山飞了下去,可以说是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最后牺牲了自己。

从那以后,陶家就再也没碰过火器这行当了。

可是一场战争,唤醒了陶有道儿时的记忆。

人,真的能像风筝一样飞上天吗?

二十三岁的陶有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走到了郕王府门口。

结果就被护卫盯上了,因为他站得太近了。

可是他的腿还是忍不住往前迈了一步。

“站住!”

那个护卫冷冷地看着陶有道,一只手已经按在刀柄上。

“草,草民想拜见圣人。”

陶有道脱口而出,但那个护卫却站着不动。

要是谁都能随便见圣人,那王府不就变成菜市场了?

“有什么事?”

护卫冷着脸问,其他护卫也都看着这边。

毕竟圣人之前有过被刺杀的经历,如果在王府再出事,他们就得拿命来赔。

“我想问问圣人,人能不能飞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