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九百一十七章 怀疑他们的动机

第九百一十七章 怀疑他们的动机(1 / 2)

他把圣人给的图纸记在心里,要是鬼谷一脉看到,一定会非常激动。

只是自从陶家得到赏赐,陶成道去世后,家里就改变了方向,现在更重视科举考试,和鬼谷一脉已经很久没来往了。

那天晚上,陶有道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在热气球上,俯视着山川河流,热气球飞向云层,穿过迷雾后,他看到了天上的宫殿,被邀请进入其中,而大殿里坐着的,正是现在的圣人。

对朱祁钰来说,热气球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陈循来到王府,递上了关于开海的注意事项和计划书。

看着陈循眼下黑圈,朱祁钰知道这位大臣肯定好几天都没休息好。

翻看这些细节,朱祁钰也不禁皱起眉头。

内容简洁明了,没有那些花哨的文字,通篇都是重点,还提到了南方官店的安排,以及需要的人手。

至于宝船,那可不是陈循能插手的。

宝船属于水师,而水师是大明最核心的力量。

大明规定,公侯伯以及内外文武四品以上的官员,不能开设店铺,不能和百姓争利,但皇帝可以开皇店,

大多数官店的实际掌控者,都是外戚。

“我朝圣圣相承,不改河运,其运行之熟练,转运之迅速,费用之节省,制度之完善,千万百姓难以理解,明明耗费巨大,但河运多年不变,是因为成就大事的人,不会计较小钱,谋划远图的人,不会只顾眼前利益。”

文华殿内,朱祁钰坐在椅子上,听

北方的农事很困难,辽东经常受到扰,但北京作为军事和政治中心,以及边防要地,都需要从南方运来粮食。

这一切都靠漕运来完成。

短短三十年间,漕运已经变得非常庞大。

至于为什么漕运和海运扯上了关系,原因很简单,就是海运确实能将粮食送到辽东。

但问题来了,人从哪里来?让农民放下农活去码头当搬运工?

那谁来种粮食?

古人也不是傻瓜,大明朝虽然地盘大,但国内的需求还没到饱和,却想着拓展外贸,这完全是自找麻烦。

所以不管是朱祁钰还是陈循,他们想要的规模都不大。

他们的目标是,打开一个口子,一个可以慢慢突破的缺口。

六十七

大学士们并不是完全反对禁海,至少大明朝一直禁止的是民间贸易。

这不是什么大朝会,是在文华殿里,皇帝想先统一高层的意见,然后再传达下去。

“运河的维护,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光是通州河,现在还不能完全贯通,大型船只根本到不了京城,这点尚书最清楚。”

陈循被朱祁钰看中,立刻站出来说道:“但是海运不一样,只要有个深水港,宝船就能一批批把粮食运到港口,之后由旧港再通过水路或陆路,源源不断地送到边疆,甚至京城。”

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

“那这些粮食从哪儿来?”

有大学士皱着眉头问道,小朝议是大学士和皇上交流想法的地方。

“从军卒那里。”

陈循沉声回答:“宝船上的水师,都是由军卒掌控的,现在的军制已经改革,虽然还有屯田兵和招募兵并存,但水师全是招募来的士兵,用来补充人力。”

听到这话,大学士沉默了。于谦接着站起来说:“这样一来就会影响漕运,如果南北两岸的百万漕工失业,被遣散后,很容易结党成帮,变成盗贼,引发。”

于谦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不是后世,漕工失业带来的后果就是盗贼横行,社会动荡。

朝廷的基层管理能力,朱祁钰想想就知道有多严重。

所以,不能贸然推行。

“运河不能放弃,漕工可以转去军营,当水师。”

陈循听完,立刻回答。

这时王直摇头站了出来:“那就是跟百姓争利。”

到了这个地步,那些控制漕运的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管。

“哦?王卿家里人,有没有涉及?”

朱祁钰嘴角一扬,笑着问。

“陛下,布政司、转运司,甚至藩屏都有牵连。”

这是小朝议,王直不认为当今皇帝是傻子,相反,他是位英主,所以没什么好隐瞒的。

这中间还涉及到沿河的官店、皇店,以及各个朝代的官员、功臣、贵族甚至世家都参与其中。

而海运的好处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得利的也是沿海的人。

所以当年隆庆放开海禁的时候,闽海的士大夫们都非常支持。

“既然这样,那就更需要建立水师了。王卿,从交趾到京城,如果走水路和陆路,花费的钱粮比直接运过去还要多,但如果走海运就不一样了。”

“交趾有糖,占城有米,王卿知道吗?如果风顺浪平,从交趾到广州,只要半个月。”

朱祁钰说。

当初如果不是占城稻救急,宋朝可能早就因为人口太多而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全局问题:人要吃饭,吃饭要有粮食,粮食不够,就得打仗,减少人口,之后才能迎来太平盛世。

北方现在还算安稳,但一旦人涨,或者小冰期来了,大明就会四面受敌。

朱祁钰要的不是钱,而是粮食!

王直听了这话,沉默下来。他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