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金龟印(1 / 2)

朱祁钰并不知道那些少女长什么样子,直接送到王府也不太合适,等王府扩建好再说。

说完正事之后,陈循领命退下,金濂却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一起上奏关于宝源局改革的事,请陛下过目。”

金濂说完,把奏折举得高高的,由兴安递给朱祁钰。

之前朱祁钰就让他们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所以现在货币政策是内阁重点处理的问题。

朱祁钰翻看金濂的奏折,他其实也想改革宝源局,但他改的是工艺,而金濂他们写的是制度和规矩。

朝堂上只剩下朱祁钰偶尔翻动奏折的声音。

过了很久,朱祁钰把奏折放在桌上,笑着说:“金尚书和陈御史制定的法规不错,但道德标准太高了。”

“这样的法不实用,俗话说圣人看行为不看内心,对圣人如此,对官员也一样。朕觉得,你们应该用最低的道德标准来定法,但要遵守法律。朕也知道,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所以如果都察院要监督,也不要期望太高,初期肯定会有漏洞,随时补上就行……”

朱祁钰这一番话,让金濂和陈镒都在认真思考。

法规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起来的,最后朱祁钰说:“所以新法先试行,在使用中可以随时上报,如果要修改,必须经过朝议。”

“这份法,让各位大臣看看,如果有遗漏可以报告,最终再呈给朕,然后推行下去。”

圣人说完,金濂等人弯腰行礼:“陛下英明!”

这和以前几位皇帝的做法不同,虽然他掌握着最后决定权,但让臣子们更有参与感。

废除旧钞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这是在收拾前人的烂摊子。

圣人稳重的做法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只要不触碰皇帝的底线,这样的皇帝确实很英明。

不过,朱祁钰有点累了。

奉天殿的早朝,事情太多太杂,根本分不清轻重缓急。

以前大概一个上午的朝会,现在已经快拖到半天了。

朱祁钰下朝后,就开始琢磨是不是该把财政和军政分开。

不然这样下去,他真想把大明搞好,身体也撑不住这么大的压力。

他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皇帝都是能躲就躲。

要是人人都像那两人那么勤勉,皇帝总有一天会被累死。

回宫的路上,朱祁钰听到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景泰学校出了个新东西,听说不用人力或水力,风车就能自己转。

宴请外国使节,甚至都不需要大明皇帝亲自露面。

当然,还有原本赖着不走的外国使节李在友。

南智和李在友的区别在于,李在友姓李,而现在的国家是李氏王朝。

和大明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融洽。

但让这些贡使没想到的是,明朝不仅请了他们,还顺便把日本的一个臣子麻达二郎也叫来了。

这能忍吗?当然能!

毕竟这是明朝设的宴席,而且现在李氏王朝根本没把日本放在眼里。

一切还得从对马岛说起。

对马岛的当权者是日本的一个大名宗贞盛,他向李氏王朝称臣。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永乐十七年,李氏王朝向明朝报告说倭寇要来侵犯,于是朱棣命令辽东总兵官刘江加强防御。

防御一加强,倭寇就吃了大亏。

在望海埚之战中,斩杀了七百多个倭寇,俘虏了八百多个,李氏王朝趁机出兵对马岛,逼得宗贞盛不得不称臣进贡。

对马岛位于海峡中心,日本的铜、锡、硫磺和草药等物资要运到中原,都必须经过这里,但明朝对外来的物品并不太感兴趣。

陈循不清楚为什么圣人要请李氏王朝的贡使,还要让日本的贡使一起来。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情,不过是附属的小国罢了。

而对于李氏王朝的李在友来说,南智的到来意味着李裪快不行了,所以急着派使者去大明,想让王位顺利交接。

李裪在李氏王朝很有威望,被称作开创太平盛世的圣君“海东尧舜”,后世称他为大王。

但即便如此,大明眼中李裪也不过是个小王。

朱祁钰当然知道这些,因为兴安会把资料呈给皇上阅览。

“那么厉害,怎么不去打倭国本土?”

这是朱祁钰看完资料后说的。

因此,麻达二郎也出现在了宴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