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苦笑着说道:“想必你是问过陈卿关于景泰学校的事吧?”
激进的人,每个时代都有。朱祁钰点点头,继续说道:“朕知道你着急,但现在学校才两千多学生,还不到时候。”
看着他们两人,周忱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东华门,圣人曾经说过自己最希望天下大乱。
如今,周忱开始相信,如果再把天下折腾一遍,也许事情反而更容易解决。
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庞大的体系决定了内部的因素永远比外部的更重要。
正因如此,历代统治者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富裕的地方,谨慎处理问题。
时代在变,一边要休养生息,一边也要开拓进取,否则内部的问题迟早会爆发,而且会非常剧烈。
重新整顿天下,这个方法可行,虽然粗暴,但也会损失大量可控制的人口。因此,如果没有必要,朱祁钰也不愿这么做。
周忱感到背后一阵发凉,因为按照他们的做法,
,才是最直接的办法。
而这种手段,早在东华门的时候,圣人就已经告诉过他们了。
?也许圣人恨不得别人赶紧
!
也许,高谷早就看穿了皇帝的心思,所以才会站出来,表现得这么激进?
周忱原本以为现在的圣人已经够激进了,但被高谷这么一闹,才发现,原来圣人真的很仁慈了。
“陛下,臣觉得可以慢慢来,高侍郎说得对,应该让百姓明白,朝廷是为他们好。”
周忱低声说道。
朱祁钰看了他一眼,拿出一份奏折说:“应天府溧阳县有个叫彭守学的百姓,状告周卿,说他用平米法多收米粮,变卖银钱,假公济私,
的事情数不胜数。”
有很多人控告彭守学,朕让人查过,说他是地方上的土豪,家族在溧阳也算是有点势力。
你知道为什么朕没查他吗?
对于周忱,朕一直觉得他是个能办事的人,只是心思跟胡濙差不多,不在新君身上。
不过相比胡濙,周忱更像一个佛系的人,平时只做分内之事,对改革基本不上心。
听到这话,周忱跪下说:“臣冤枉。”
“放心,朕不打算杀几个大臣,法律既然改了,变法就是这样,有些人眼光短浅,得到了自己掌控不了的资源,就用这些资源去捞好处。”
朱祁钰摆了摆手,让周忱坐下,接着说:“朕心里有数,但如果各位大臣心里没数,那可怪不得朕了。”
打了周忱一棒后,朱祁钰才继续说:“让百姓知道事情的办法很多,用学生的方式也有不少。高侍郎,你得多想想,就算你在北直隶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但农民的消息还是从读书人那里听来的,你一走,那边就乱成一团了。”
大明还没到那种激烈变革的时候,改革可以,但如果再激进下去,朱祁钰可能就得含着眼泪杀太后了。
高谷不是康有为,朱祁钰也不是光绪帝,孙太后也当不了那个角色。
高谷听了这话,沉默不语。虽然觉得皇帝说得有道理,但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
“这样吧,高侍郎,朕任命你做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除了处理各地上奏的申诉、冤案或者举报违法的事情外,还要负责管理邸报的事宜。”
通政使就像以前被废掉的进奏院,负责传达情、灾异等信息。
明朝末年的邸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和报纸不同的是,邸报是往下送,而不是往上发,也就是说,这是给皇帝和官员看的奏折,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报纸。
所以朱祁钰又解释道:“以后凡是朝廷的重要决定或改革,除了贴告示之外,还要在邸报上登出来,传遍天下,文字都要用白话,让农民和学生都能看懂。”
“陛下,可是农民不识字啊!”
高谷一听,眼睛先是一亮,接着又暗淡下来,还是老问题,嘴巴还是控制不住。
“农民不识字,但他们孩子可以识字,邸报不仅要告诉农民发生了什么,还可以加一些教人认字和读文章的内容。”
朱祁钰想了想,觉得光这么说没什么用,便说:“既然现在问题出在这儿,今天就暂时到这里,朕允许各位大臣去景泰学校看看。”
景泰学校是封闭式教学,别说官员了,就算是家长,也不能随便进去。
真正去过景泰学校的人,只有开学时被邀请的那些官员和几位夫人。
“臣,感谢陛下赏赐。”
高谷立刻跪下磕头,他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好奇。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马上动身前往景泰学校。
朱祁钰坐马车,其他人则步行,真有点百官每天走路的感觉。
百姓纷纷回头盯着那些颜色鲜艳、样式特别的官服,就知道是朝廷的大官来了。
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的官员,带着侍郎和御史,站在景泰学校的门口。
守门的不是老头,而是真正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