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说过,不用急,如果这个方法能行,用五年、十年慢慢来也行。”
他并没有否定王直的意见,而是环顾殿中众人,接着说:“大家都知道,算学虽然不是正统学问,但对朝廷有好处,就该重视起来。现在基层没人,以后可以培养。”
“所以,朕问的是,这个办法到底能不能实行?”
奉天殿里安静了一瞬,周忱站出来表态:“可以试一试,老臣觉得陈尚书的这个办法,要是处理得当,是件好事。”
周忱在税收方面很有经验。
商税和地税不一样,它涉及流通,管理起来更复杂。
面对困难,有人选择一刀切,但皇上愿意迎难而上,做臣子的自然不能退缩。
“你们呢?”
朱祁钰继续扫视众人,一个个官员都纷纷表态。
等所有人都低头后,朱祁钰露出一丝笑容:“那你们先从陈卿的新法里挑出现在能用、适合当前的措施,先搭个初步框架。”
“王卿,人事方面需要你配合;周卿,税收方面你有经验,可以多跟陈卿商量;那些不愿意配合的,就别管了,但朕不希望看到有人搞事。”
朱祁钰慢慢说道:“陈卿,这件事要是成了,朕一定重重赏赐。”
给陈循画了个大饼,反正封官加爵这种事,朱祁钰从来都不小气,再加上勋章之类的新生事物,更不算什么。
“臣一定尽全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陈循立刻跪下,向朱祁钰磕了几个头。朝会结束后,朱祁钰仔细看了陈循提出的税政方案,而陈循站在一旁,低着头等他提问。
“你把朕的产业当成户部的了?”
过了好一会儿,朱祁钰把文件放回桌上,语气平静地说。
陈循敢这么提,是因为京城的皇家产业占了大头,而且带头交税。
把皇家产业看成国家经营的,是大明的根基。
但在朱祁钰看来,这并不安全,毕竟皇帝终究会有死的一天。虽然现在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制度上的漏洞依然存在。
等他死了之后,这些产业说不定就会被某些人变成私产。
“陛下,商税您都带头交了,皇店总不能不收税吧?”
陈循笑了笑说:“而且开海之后,陛下还答应过户部七成的收益呢。”
当初朱祁钰答应开海后,让户部拿七成的收入,也就是归入国库,陈循一直记得这件事。
现在京城的工商业发展得很好,陈循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庆幸。
“不是这个问题,就算所有收益都进国库又有什么用,朕才不稀罕这些钱。”
朱祁钰叹了口气,谁会真的在意那些矿产?
他真正看重的是这些矿产带来的好处,比如豪华的马车、漂亮的女子和宽敞的房子。
但现在连自来水都要自己想办法,还得找人去弄,说到底,他是创造者,而不是一个只懂得享受的人。
“哪天朕不在了,这些皇店会变成什么样子?下一个皇帝还会这么重视吗?你有没有想过?”
人一走,政策就变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才有祖宗定下的规矩,也才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
“陛下福气好,别这么说。”
陈循立刻跪下,圣人正值壮年,说这种话太不吉利。
“我说的是实话,起来吧。”
朱祁钰摆了摆手,接着说:“你不能只盯着皇店,官店也要多想想。还有,现在户部手里握着这么多地,怎么守住不让别人吞掉,这才是真正的保障。”
陈循是官员,不是商人,虽然手里有宝山,却不知道怎么高效利用。
所以他听完圣人的话后,沉默了。
朝廷要开源,收入不能只靠税收,得多元化,这样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
“还有,为什么不用税课司,还要成立新部门?”
一件事归一个部门管,朱祁钰点出来之后,怎么解决就是陈循的事了。
“陛下,税课司负责收商贩、屠宰、杂货市场的税,还有买卖田地的契税,如果收实物的话,确实够用。但以后收的是银子,臣也问过凝香,制衣坊的记账和算账方法是当世一流,所以新部门主要是为了算账,征收还是由税课司来做。”
陈循把自己的想法大致说了出来。
“税务局?这个名字倒是可以。”
朱祁钰点点头,作为审核税收账目的机构,分开管理,可以避免一些
行为。
“税务局?”
陈循挑了挑眉,问道:“陛下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朱祁钰赶紧摇头:“这是陈卿想的,朕只是觉得名字可以这么叫而已。”
陈循不太相信,其实他早就开始尝试了,从学校借人就开始了。
后来才知道,学校教的数学里还教怎么用算盘算账,而用的就是制衣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