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秦淦西、廖祚祥、钱森发以及材料小组郑老师、陶老师、胡老师等人,还有几位暑假没有回去的同学,还有车间生产工人来到钢管实验生产线前。
这条实验生产线也是秦淦西等人研究设计出来的,属于液压系统项目中的一部分,包含钢坯准备到精制的整个过程。
管坯准备很简单,就是把成品钢加热,加热到适合接下来加工的温度。
管坯是根据几位材料老师研究出来的配方,在铸造车间制作出来的,秦淦西“参与”了配方的研究。
这个过程很顺利,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管坯温度达到之后,接下来是穿孔,使用自制的穿孔机对温度合适的管坯进行穿孔,形成空心的毛管。
穿完一根后,他们没有着急穿下一根,而是将其冷却后进行测量,发现了一些问题:壁厚稍薄,外径稍大。
发现这两种情况后,秦淦西亲自操作,对辊距、顶前量和导距进行调整……微调。
经过六次调节,终于在第七次穿出合格的毛管。
郑老师感叹,秦淦西就是秦淦西,要是他们这些老师操作,不浪费个十几二十根,绝对不可能出合格的。
钱森发则笑着解释,不要把自己看得如此不堪,即便他这个动手能力算是很不错的,也只能甘拜下风。
廖祚祥补充解释,这些设备都是秦淦西主导设计的,各种参数都在他的脑子里,出现什么异常情况,他能马上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秦淦西对他们的感叹、解释充耳不闻,一门心思放在下一道工序上。
他的任务很重。
设备是他主导设计的,尽管有“参考”,但也不是照搬;尽管在脑中形成了3D图,但谁也不能保证,在加工过程中不会有纰漏。
他今天还有一个带徒弟的责任。他是厂长,不可能每一次试验都由他亲自出手,必须要培养一些合格的徒弟出来,今后对他取而代之。
徒弟要想带好,如何操作设备要教,并且要仔细地教;设备的原理要教,不能让他们对其一无所知,否则只会机械操作,出了问题不会调节。
还好,他们都是接受能力比较强的“老员工”,文化层次至少也是初中毕业,只是因为家庭条件差,所以没能考高中,有的是考上了却没钱去读。
穿孔的下一个工序是轧制,对毛管通过多道次轧制,将其轧制成型,并达到所需的尺寸和形状。
所使用的芯棒式无缝管轧机也是秦淦西他们设计生产出来的,并且一生产就是两台。
这道工序比较顺利,第三次就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个产品是相对于下一道工序而言的,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料)
接下来是定径和减径工序,使用的设备是他们研制的定径机和减径机,对轧制后的钢管进行定径和减径,以确保其尺寸精度,没多少波折就出合格产品。
后面的工序是冷却和精整,冷却管子,确保钢管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冷却是要的,精整就简单化了,只进行了切头,让其保持平整。
最后一道工序是质量检测,秦淦西告诉几个徒弟进行壁厚测定、外观检查,至于水压试验等,现在没法做,比如水压试验,只能等齿轮泵试验成功以后再进行。
还别说,做这样的实验很费时间,待第二根钢管快加工完时,周春波带着人送饭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