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运10魔改方案(1 / 2)

林慧再次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字,确认收讫。”

她将签好字的交接单递回,刘科长核对无误后,点了点头,便不再多言,转身走回了那条昏暗的走廊深处,厚重的合金大门随之在他身后缓缓关闭,发出一声沉闷的“哐当”声,将那个储藏着无数秘密的世界,再次与外界隔绝。

林慧没有回头。

她左手提着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却重得有些压手的银色金属箱,右手紧紧攥着那枚小小的钥匙,手心里已经沁出了一层细汗。

两名荷枪实弹的警卫一左一右,像两座沉默的铁塔,将她护在中间。

他们的目光没有丝毫松懈,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

BJ-212吉普车早已在原地等候。

林慧坐进后排,一名警卫紧挨着她坐下,另一名则坐回了副驾驶位。

车门“砰”地一声关上,司机一脚油门,吉普车卷起一阵尘土,迅速掉头,沿着来路返回。

一路无话。

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研究院里熟悉的林荫道、实验楼、宿舍区一一掠过。

但林慧的心思,全都在手边这个冰冷的金属箱子上。

吉普车稳稳地停在了办公主楼前。

林慧在两名警卫的护送下,快步走进大楼,直接乘电梯上楼。

走廊里偶尔有遇见的研究员,看到这阵仗,都识趣地远远避开,脸上带着一丝好奇和敬畏。

“咚咚咚。”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

“进来。”白杨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但依旧沉稳。

林慧推门而入,将金属箱轻轻地放在了白杨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

两名警卫则像门神一样,持枪肃立在门口两侧,目光直视前方,纹丝不动。

“所长,东西拿回来了。”林慧报告道,同时将那枚钥匙双手奉上。

“辛苦了。”白杨点了点头,接过钥匙。

他的目光落在那个银色的箱子上,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对林慧和门口的警卫说道:“你们先出去吧,小林,守在门口,在我叫你之前,不允许任何人进来。”

“是!”林慧干脆地应了一声,和两名警卫一起退出了办公室,并轻轻地将门带上。

整个办公室,瞬间只剩下白杨和那个神秘的金属箱。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拉上了厚重的窗帘,将午后明媚的阳光彻底隔绝在外。

然后,他才回到办公桌前,坐下,将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扭。

“咔哒。”

一声清脆的解锁声响起。

白杨深吸一口气,掀开了箱盖。

一股陈旧的纸张和墨水味道扑面而来。

箱子里,静静地躺着那个用牛皮纸包裹、火漆密封的巨大档案袋。

封面上“绝密”和“708”的红色字样,在台灯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刺眼。

他用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划开火漆,解开缠绕的棉线,终于将里面厚厚一叠资料取了出来。

最上面的一份,是《708工程立项报告》。

泛黄的纸页上,是用隽秀的钢笔字写下的豪言壮语,字里行间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改天换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大型民航事业,填补国内空白,经中央批准,特启动大型喷气式客机研制项目,代号708工程……”

白杨的目光扫过这些文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

他知道,在那个一穷二白,连计算器都尚未普及,无数复杂的气动数据全靠算盘和手摇计算器一点点打出来的年代,敢于向这项现代工业王冠上的明珠发起冲击,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识。

他将立项报告放到一边,拿起了

《运-10飞机总体设计方案》、《机体结构强度静力试验报告》、《气动布局风洞试验数据汇总》、《“涡扇-8”型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记录》……

一份份文件,一张张图纸,一行行数据,在他眼前徐徐展开,将运-10这个庞然大物,从骨骼到血肉,赤裸裸地呈现在他面前。

白杨看得极其专注,他的阅读速度快得惊人,手指在纸页上飞快地翻动,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办公室里,只有这单调的翻页声和墙上挂钟沉闷的“滴答”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他的眉头,也随之越皱越紧。

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运-10项目,是一项伟大的尝试,但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了妥协和缺憾的产物。

“果然是这里出了问题……”白杨的指尖,停在了一张机翼结构的设计图上。

图纸本身绘制得非常精美,充满了手工制图的严谨之美。

但是,在白杨这位拥有着跨越时代视野的“宗师”眼中,却处处都是破绽。

问题一:机体结构和材料。

报告中明确写着,运-10的机体寿命设计指标为30000个飞行小时。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几乎看齐了当时波音707的水平。

然而,静力试验的报告数据却显示,在进行到设计载荷的95%时,机翼后梁的个别位置就已经出现了永久性的塑性变形。

“典型的应力集中,设计冗余度不够。”白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后世民航客机成熟的机翼盒段设计方案。

那个时代的设计师,受限于计算能力和材料学的认知,在应力分布的计算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

他们用满腔的热情和汗水,硬生生堆出了一个“看起来”足够坚固的结构,却忽略了金属疲劳这个最可怕的隐形杀手。

如果按照这个设计飞下去,或许前几百、上千小时不会有问题,但随着飞行次数的增加,在反复的起降和高空巡航压力下,那些应力集中的点,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构失效。

“难怪……难怪后来的试飞只进行了130多个起落,就再也不敢大规模高强度飞行了。”白杨喃喃自语,心中一阵后怕。

这已经不是能不能飞得远、飞得省油的问题,而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问题二:气动效率。

他拿起另一份风洞试验数据报告。

运-10的翼型,参考了当时国际上主流的客机设计,中规中矩。

但报告中的数据曲线却清晰地显示,在巡航状态下,飞机的升阻比只有17左右。

这个数字,在当时或许不算太差。

但白杨的脑海里,却有一个清晰无比的参照物——七十年代末在鹰酱问世的“超临界翼型”。

那是一种革命性的翼型设计,可以通过巧妙的剖面形状,延迟机翼上表面气流的激波产生,从而大幅度降低跨音速飞行时的阻力。

采用超临界翼型的客机,升阻比可以轻松突破20,燃油效率能提升15%到20%!

15%的燃油效率差距,对于一架需要消耗巨量航空煤油的大家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同样的载油量,航程可以多飞上千公里;

意味着同样的航程,可以搭载更多的乘客和货物;

意味着在商业运营中,成本与利润的天壤之别。

在技术上,它决定了飞机的先进性;

在市场上,它决定了飞机的生死。

运-10,在它诞生的那一刻,气动设计就已经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

问题三,也是最核心、最致命的问题——发动机。

白杨拿起了那份关于“涡扇-8”发动机的试车报告,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涡扇-8”,代号WS-8,是配套运-10研制的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也是华夏航空工业向这个尖端领域发起的第一次悲壮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