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锄阉(1 / 2)

杨廷和的府邸后花园,一场看似寻常的诗会正在进行。

十余名身着儒衫的官员围坐在石桌旁,表面吟诗作赋,实则低声密议。

月光被茂密的竹林遮挡,只余几盏昏暗的灯笼照亮众人凝重的面孔。

“诸位,”杨廷和将手中的酒杯重重放下,“自刘瑾那阉竖掌权以来,我朝纲纪败坏,忠良遭贬。如今更设立内行厂,监视百官,此乃国之大患!”

礼部尚书毛澄环顾四周,压低声音道:“杨公,慎言。那内行厂的番子无孔不入,上月工部李侍郎酒后失言,次日便被罗织罪名下了诏狱。”

“怕什么!”兵部侍郎王琼拍案而起,“我们乃朝廷命官,岂能畏一阉宦如虎?”

“王大人稍安勿躁。”都察院左都御史刘玉捻着胡须,“刘瑾不过一介阉人,之所以能横行无忌,全赖圣宠。要除刘瑾,需先断其圣眷。”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园中只闻竹叶沙沙作响,远处更夫的梆子声隐约可闻。

“有了!”户部尚书韩文突然眼睛一亮,“陛下最在意什么?无非两件事:一是兵权,二是玩乐。我们何不从此处着手?”

杨廷和微微颔首:“韩尚书请细说。”

“其一,我们可以提议整饬边军,以'节省国用'为由,削减军费。”

韩文蘸着酒水在石桌上画着,“其二,多寻些新奇玩物进献,让陛下...分心朝政。”

“妙计!”王琼抚掌轻笑,“待陛下沉迷玩乐,刘瑾失去圣眷,便是我们反击之时!”

刘玉却皱眉道:“此计虽妙,但需时日。眼下更紧要的是阻止刘瑾清查各地赋税——那阉贼已派人赴江南,若真让他查出什么……”

一阵寒意掠过众人脊背。

江南乃天下粮仓,也是他们最大的财源。

“此事交给我。”杨廷和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我在南京还有些故旧。再者,江南士绅也不会坐视阉党查账。”

毛澄犹豫道:“可若陛下追问起来...”

“放心,”杨廷和冷笑,“陛下虽任性,却不懂这些弯弯绕绕。我们只需以'祖制''旧例'为由拖延,再让御史台弹劾查账官员贪腐,自然不了了之。”

众人正商议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管家慌张跑来:“老爷,东厂的人到前门了!”

园中顿时一片死寂。杨廷和强自镇定:“来了多少人?”

“就...就两个番子,说是例行巡查...”

杨廷和长舒一口气,转向众人:“诸位从后门离开,分批走。记住,今日只是寻常诗会。”

待众人散去,杨廷和整了整衣冠迎向前门。两个身着褐衣的东厂番子正在门房喝茶,见他出来连忙行礼。

“杨阁老恕罪,打扰了。”为首的番子陪笑道,“近日有白莲教余孽混入京城,厂公命我等各处查看。”

杨廷和面色如常:“无妨,为国除奸乃分内之事。二位可要入府搜查?”

“不敢不敢!”番子连连摆手,“就是来问问,府上可曾见过可疑之人?”

送走番子后,杨廷和站在门前阴影处,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眼中寒光闪烁。

“备轿,”他低声吩咐管家,“我要去拜访张永公公。”

紫禁城北的司礼监值房,烛火通明。

掌印太监张永正伏案批阅奏章,听闻杨廷和来访,眉头微蹙。

“这老狐狸深夜来访,必有所图。”张永对心腹小太监道,“让他在偏厅等着,就说我在伺候皇上。”

半个时辰后,张永才慢悠悠地来到偏厅。杨廷和正品着茶,见他进来连忙起身:“张公公日理万机,冒昧打扰了。”

“杨阁老客气了。”

张永皮笑肉不笑地还礼,“不知深夜来访,有何要事?”

杨廷和叹了口气:“实不相瞒,老夫是为张公公不平啊。”

“哦?”张永挑眉,“咱家有什么不平的?”

“张公公乃先帝旧臣,司礼监掌印,理当位居内廷之首。”杨廷和压低声音,“可如今刘瑾一个御马监太监,却凌驾于公公之上,把持朝政,实在令人愤慨!”

张永眼中闪过一丝阴郁,但很快恢复平静:“杨阁老说笑了。刘公公深得圣心,咱家自当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