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公大度。”杨廷和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折,“不过,若刘瑾继续得势,恐怕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公公您了。”
张永接过密折,打开一看,脸色顿变。上面详细记录了刘瑾近日在皇上面前如何诋毁他,甚至提议将他调往南京守陵。
“这...杨阁老从何处得来?”
“自有渠道。”杨廷和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张公公可知,刘瑾最近在查什么?”
张永摇头。
“他在查各地镇守太监的账目。”杨廷和凑近一步,“首当其冲的,就是张公公您安排在江南的几个干儿子……”
张永手中的茶盏\"啪\"地捏碎了。他作为司礼监掌印,在各地镇守太监中安插了不少亲信,这些年来捞的油水可不是小数目。
“杨阁老今日来,不只是为了告诉咱家这些吧?”
杨廷和正色道:“明人不说暗话。刘瑾不除,你我皆无宁日。不知张公公可愿联手?”
烛火摇曳中,两个老谋深算的身影越凑越近……
三日后的大朝会,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悄然展开。
当朱厚照刚在龙椅上坐定,都察院十三道御史突然齐刷刷出列,高举奏折:“臣等有本奏!”
朱厚照挑眉:“哦?今日倒是整齐。说吧。”
御史周广率先开口:“臣弹劾司礼监太监刘瑾十大罪!其一,擅权乱政;其二,贪污受贿;其三,陷害忠良...”
一条条罪状如连珠炮般抛出,朝堂上一片哗然。
朱厚照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而站在御阶下的刘瑾已是面如土色。
“陛下明鉴!”刘瑾跪地哭诉,“这些都是污蔑!老奴对陛下忠心耿耿啊!”
朱厚照冷冷扫视群臣:“诸位爱卿今日倒是齐心。杨先生,”他看向一直沉默的杨廷和,“你怎么看?”
杨廷和缓步出列:“回陛下,老臣以为,刘瑾之事关系重大,不妨交由三法司会审。若确属诬告,自当还刘公公清白;若属实...还请陛下以社稷为重。”
这番话看似公允,实则杀机暗藏。
朱厚照眯起眼睛,正要说话,忽见张永匆匆从侧门进来,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什么?”朱厚照脸色骤变,“此事当真?”
张永点头:\"千真万确。刘瑾在宫外的宅邸搜出黄金万两,更有龙袍玉玺等违禁之物...\"
朱厚照猛地站起,眼中怒火燃烧:“刘瑾!朕待你不薄,你竟敢……”
刘瑾瘫软在地:“陛下!老奴冤枉啊!这必是有人栽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一名满身尘土的驿卒冲进大殿:“八百里加急!鞑靼小王子率十万大军犯边,已破宣府!”
朝堂瞬间大乱。朱厚照的注意力立刻被转移:“什么?边关守军呢?”
兵部尚书颤声道:“回陛下,因军饷拖欠,边军士气低落...”
朱厚照狠狠瞪了刘瑾一眼:“此事容后再议!立即召集五军都督府议事!”
退朝后,杨廷和与张永在文渊阁暗室碰头。
“好一招调虎离山!”张永阴笑道,“边关告急的假消息来得正是时候。”
杨廷和捻须微笑:“陛下最在意的就是兵权。边关有事,自然无暇顾及刘瑾。待陛下亲征离京,我们便可...”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张永点头:“刘瑾的几个干儿子已经招供,指证他贪污军饷、私通藩王。只等陛下离京,便可坐实罪名。”
“不过,”杨廷和眉头微皱,“陛下似乎对刘瑾仍有回护之意。若他执意带刘瑾出征。”
张永冷笑:“放心,我已安排好了。出征前夜,会有人向陛下密报刘瑾与宁王勾结的铁证。到那时...”
两人相视一笑,举杯共饮。
窗外,紫禁城的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血一般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