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银山(1 / 2)

郑和听到这里,激动的身体微微颤抖,脸颊涨红,声音也有些发颤:“主子,这消息当真?这种土豆真的能有如此高的产量?”

朱政笑着回应:“这是那个告知我倭国有石见银山的海外商人带给我的。

他说在倭国亲眼见过这种土豆,还提到那里有其他高产作物。

如今石见银山的情况已得到证实,这土豆的真实性想必也不低。

即便产量无法达到预期,只要接近七八成便足以令人满意。”

郑和惊讶地张大嘴巴:“竟有这样的事?倭国不仅富庶非常,还藏着这般神奇的粮食,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是啊,何等富饶之地!”朱政笑言,但笑容里透着几分冷峻,“郑和,你觉得,这样的地方不该属于我们大明吗?”

郑和一时未完全领会朱政的意思,显得有些困惑。

但他立刻感到自责,甚至忍不住给了自己一巴掌,随后跪下道歉:“奴才愚钝,此次出海竟未能探知有关神粮之事,请主子降罪。”

“这不怪你,不必自责。”朱政笑着摆手,“这种土豆并非倭国所产,而是系统赏赐。

你又如何能得知?这不过是我想借机劝你领兵征讨倭国,才编造的理由罢了。”

特意为老朱准备的礼物!

这些事无需向郑和解释。

此刻,朱政笑着安抚郑和,示意他起身。

接着,他神色凝重地靠近郑和耳边低声嘱咐几句。

最后,郑重说道:

“今日之事,你我二人知晓即可。

切勿告知他人,懂了吗?”

郑和心中疑惑,不明白为何主子如此要求。

但他清楚,只需遵从指令便可。

于是,立刻坚定地点头承诺:

“主子请放心,奴才绝不会泄露半个字,即便赴死也守口如瓶!”

朱政满意一笑,挥手道:

“行了,时候不早了,咱们回宫吧。”

随即,他带着郑和返回皇宫,嘱咐郑和回去休息后,独自前往谨身殿。

他步伐稍显急切,嘴角挂着笑意,期待着老朱看到这份礼物时的表情。

谨身殿内,老朱正埋首处理政务,忽闻脚步声传来。

抬头间,只见朱政匆匆而至。

老朱放下朱批御笔,笑着欢迎:

“麟儿回来啦,正巧,一起用餐吧!”

老朱舒展身体,刚欲吩咐传膳,却听朱政笑道:

“祖父且慢,孙儿有一份礼物呈上!”

“哦??”

老朱皱眉看着消息,沉默片刻后轻声问:“你们是不是

……

朱政笑而不语,只轻轻点头。

“这可是大事。”老朱眯着眼睛,语气中透着一丝兴奋,“到底是什么?让咱们都猜到了吧。”

朱政神秘地笑了笑,缓缓说道:“请爷爷屏退众人。”

老朱略显惊讶,随即挥手示意周围的人离开。

很快,殿内只剩三人。

刘和欲言又止,却被朱政拦住:“刘公公留下,您知道的,这是重要的事。”

老朱饶有兴致地注视着朱政,眼神中带着期待。

朱政从袖中取出一幅奇异画卷,似丝绸般柔韧,却又不知何材质制成,卷起时便显大气。

他招手示意刘和一同观看。

二人蹲于殿中,将画卷徐徐展开。

“这是什么?”朱元璋凑近端详,一时惊愕失语。

画卷展开后长逾数丈,宽近丈余,绘满山川河流、田塘井池及岛屿等地貌,无不惟妙惟肖。

更有无数小字密布其上,似作注释。

朱元璋注意到东侧临海之地,有一处以朱砂圈出,形若龙盘虎踞,上方赫然书有“大明”二字。

他难以置信地问:“此乃地图?”

朱政微笑不语,只催促他细看。

朱元璋凝神审视,渐感震撼。

这份地图规模远超他新制的《混一图》,不仅范围更广,细节也更为详尽,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再定睛细查,他愈发瞠目结舌,满心惊疑。

那地图之上,三分之二是广阔的蔚蓝海洋。

陆地部分虽仅余六块,却包括了大明所在之处。

其余则是零星散布的小岛。

显然,这不仅是一幅描绘大明的地图,更涵盖了众多其他国家与未知之地!然而,朱元璋对其他地域兴趣寥寥,只专注盯着大明所在区域,心中估算后震惊不已——大明如此广袤的疆土,竟仅占整图的十分之一!

这怎么可能?是真是假?

朱元璋陷入迷茫,整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

半晌才回过神,环顾四周,发现大明周边的蒙元、野人女真、高丽、倭国、琉球诸国、安南、吕宋等地,均被明确标注,连地理特征都有详细说明。

更令人惊愕的是,还有许多从未听闻的国家,例如孟加拉苏丹国、三佛齐等地名,以及遥不可及的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匈牙利帝国……

朱元璋看得目瞪口呆,神情恍惚。

身旁刘基帮忙展开地图后,同样好奇端详,随即也被震撼得说不出话,张口结舌,几乎难以置信。

一直以来,朱元璋、刘基以及大明文武百官与百姓皆以为华夏疆域便是天下中心。

这片广袤的土地,是世间最辽阔、最富饶的疆域,仿佛覆盖了整个寰宇。

相较之下,其他地域不过如倭国、高丽这般偏远的小国。

即便北方的草原再广阔,也难以匹敌。

然而,如今才得知,原来世界竟如此浩瀚,而大明的版图却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见到两人震惊的模样,朱元璋暗自忍俊不禁,心中暗想,或许他无意间促成了这个时代的大明,乃至全球首次地理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