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曼妮笑得眉眼弯弯,左手悄悄拽着他的袖口,像是怕被风吹跑似的。
“咔嚓”一声,这帧画面便定住了。
她的明媚,他的沉静,连同百年建筑的影子,都浸在1979年的阳光里……
“给我看看。”
于曼妮踮脚凑过来,手指点着屏幕,“你看你,还是绷着脸,笑一笑嘛。”
刘青山刚要说话,她忽然拉着他往外走,“走,去豫园,这会儿人少,正好带你看‘玉玲珑’。”
……
豫园的红墙爬满了爬山虎,朱漆大门上的铜环被摸得发亮。
于曼妮熟门熟路地往里走,指着门口的石狮说:“这园子是明代的,算下来快四百年了。你看那狮子嘴里的石球,据说摸了能沾福气。”
她自己先伸手摸了摸,又拉着刘青山的手腕往石狮嘴边送,“试试,反正不花钱。”
这让刘青山不禁莞尔,这姑娘相处起来其实也挺有趣的。
穿过回廊,眼前豁然开朗。
九曲桥像条玉带绕着湖心亭,桥栏上的石雕龙头嘴里含着宝珠,桥下的锦鲤攒成一团,红的、金的,搅得绿水发颤。
“这就是‘玉玲珑’。”
于曼妮指着假山深处一块通透的太湖石,“你往石洞里看,能透过石头看到对面的亭台。古人说‘玉玲珑,玉玲珑,玲珑剔透透华东’,就是说它呢。”
刘青山顺着她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见石洞里漏出亭台的飞檐,像幅嵌在石中的画。
于曼妮举着相机拍个不停,忽然转身对着他:“站到桥中间去,我给你拍张和玉玲珑的合影。这石头见过明清的月亮,现在又照见你,也算缘分。”
他刚站定,就见她忽然捂着肚子笑。
“哈哈哈,你看你,站得跟站岗似的。放松点,就当在自家院子里。”
刘青山被她逗得嘴角微扬,这细微的笑意恰好被快门捕捉,照片里,他的眼神软了些,身后的九曲桥弯出温柔的弧度,倒比先前多了几分烟火气。
“还有我,该我啦!”
于曼妮摁下快门后,又小跑了过来。
“我给你拍吧?”刘青山说。
“我不!”
于曼妮果断摇头,她微嘟红唇,脆生生道:“咱俩一起拍,留个纪念!”
“……好吧。”
刘青山只好再次化身为自拍杆。
逛到晌午,于曼妮拉着他直奔南翔馒头店。
“这家的蟹黄小笼包是招牌。”
她熟稔地跟伙计打招呼,“来两笼蟹黄的,一笼鲜肉的,再要两碗鸡鸭血汤。”
等餐时,她从包里掏出块手帕,仔细擦了擦桌子,“我祖母说,吃小笼包得配姜丝醋,解腻。”
小笼包上桌时,蒸笼里的白汽裹着鲜香味扑过来。
于曼妮拿起筷子,轻轻夹起一个,对刘青山说:“先咬个小口,把汤吸了,不然烫嘴。”
她示范着吸了口汤汁,眼睛眯成月牙,“你尝尝,这蟹黄是新剥的,混着蟹肉,鲜得能掉眉毛。”
刘青山依样画葫芦,汤汁在舌尖炸开,蟹黄的醇厚混着面皮的清甜,果然鲜得人舌尖发麻。
鸡鸭血汤里飘着细碎的葱花,血嫩得像豆腐,粉丝滑溜溜的,暖得胃里熨帖。
于曼妮看着他吃得认真,忽然举相机拍了张他低头喝汤的侧影,照片里,他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浅影,倒比平时多了几分温和。
“你干嘛?”
刘青山抬头,有些诧异,“吃饭也拍?”
“嗯,想拍。”
“……浪费胶卷啊。”
于曼妮娇嗔道:“哼,我不怕!”
刘青山只好低头继续吃小笼包,还别说,这蟹黄小笼包还真挺好吃!
两世为人,他还是头一次吃这玩意儿。
不知不觉间,两笼蟹黄小笼包,倒是有一多半都进了他的肚子里。
于曼妮看他吃的不亦乐乎,心里很是欢喜,坐在那里笑的眉眼弯弯,巧笑倩兮。
……
午后的阳光斜斜落在南京路步行街上,
吃罢午饭,于曼妮又带刘青山来了这里,第一站是一家老字号糕点铺。
“尝尝双酿团。”
她递过来一个粉白相间的糯米团,“外面是豆沙,里面裹着芝麻,甜得层次分明,你尝尝。”
两人边走边吃,路过第一食品商店时,她指着橱窗里的大白兔奶糖笑道:“这个你肯定吃过,但沪上的版本,奶味更浓些。”
走到思南路时,于曼妮忽然放慢脚步。
“这条路上的老洋房,每栋都有故事……”
她指着一栋红砖小楼,“以前徐志摩和陆小曼在这儿住过,据说院子里那棵法国梧桐,还是陆小曼亲手栽的。”
她靠在梧桐树干上,举着相机自拍,刘青山的身影恰好被框进背景里,“你看,诗里的人走了,可树还在,路还在,这就是沪上的意思。”
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时分。
他们坐在复兴公园的长椅上,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
“青山,你什么时候回燕京?”
“我?大概……”
刘青山一时间回答不上来。
心思敏锐的于曼妮立刻察觉出些许异样,她转头看着他,疑惑道:“你还有事要办?”
“有!”刘青山点头。
无论如何,他得再去一趟宫家,再见见宫雪。
就算她还在生气,那他也不能不告而别,这就有点太过分了,渣男行为太明显。
于曼妮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什么事啊?采访结束了呀!”
刘青山看了她一眼,想了想,还是说道:“见个朋友。”
“你在沪上还有朋友?”
“那当然。”
“男……哦,好吧。”
于曼妮捋了下耳边的碎发,又笑道:“那我也晚两天吧,等你走的时候,给我说一声哦,咱们一起回去,你也好帮我拿行李不是?”
“行!”
刘青山点头答应。
于曼妮目光闪烁,心里暗自琢磨这个所谓的‘朋友’到底是男是女?
到底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