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辽东新民(1 / 2)

崇祯八年,冬。

距离那场席卷整个辽东的灭金战争,已经过去了一年。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圣药,也是最强大的净化之火。它足以让昔日尸山血海的战场,重新长出茂盛的青草;也足以让一片被彻底清空的土地,迎来它全新的主人。

辽阳府,城南三十里,一处名为“安民屯”的新建村落。

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将整个辽东大地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往日里连绵起伏的田野,此刻已是一片白茫茫的平整,只有几处未来得及收走的稻草堆,在雪地里顶着白色的帽子,像是几个憨态可掬的雪人。天气冷得像是能把人的骨头冻裂,但王二牛的心里,却是滚烫的。

他盘腿坐在自家那烧得暖烘烘的火炕上,就着一碟咸萝卜,滋溜滋溜地喝着碗里滚烫的小米粥。粥是新米,皇帝陛下赏的,熬得又稠又香,一碗下肚,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暖意。

炕的另一头,他婆姨正哼着小曲,给两个娃子缝制过年的新衣裳。那两个皮猴儿,吃得小脸红扑扑的,正拿着木头刻的小马,在炕上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得像冰凌子撞在了一起。

看着眼前这幅景象,王二牛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憨厚而又满足的笑容。

一年前,他还是山西大牢里一个等待秋后问斩的囚犯。那年头,天灾人祸,流寇四起,他不过是为了给家中快要饿死的妻儿偷一袋谷子,便被打断了腿,下了大狱。他曾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要这样窝窝囊囊地死在牢里了。

可谁曾想,新皇爷登基,天命所归,不仅在京师降下神迹,变出无尽粮草赈济天下,更是在平定辽东之后,颁下了一道“大赦天下,罪囚拓边”的皇恩。

王二牛,就这样,从一个死囚,摇身一变,成了第一批响应号召,前来辽东“拓边赎罪”的新移民。

他至今还记得,当他和其他数万名囚犯,被官船拉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没有他们想象中的蛮荒与残破,只有大片大片被官府规划得整整齐齐的、无主的肥沃田地。

官府的人,没有打骂他们,只是给他们登记造册,然后,便开始发东西。

每户人家,五十亩地,一张盖着官府大印的地契,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头壮实的耕牛,一套崭新的犁、耙、锄头。足够一家人吃到秋收的种子和口粮。甚至连他们现在住的、这宽敞明亮的青砖大瓦房,都是官府统一规划,用现成的木料和砖石,协助他们盖好的。

王二牛活了三十多年,第一次知道,原来当朝廷的“囚犯”,竟能过上这等地主老爷般的日子。

“咚咚咚!”

“二牛哥,在家没?快开门,老三我给你带好东西来了!”

门外传来了邻居张老三那如同洪钟般的大嗓门。王二牛的婆姨连忙下炕去开了门,一股夹杂着雪花的寒风卷了进来,紧接着,一个裹得像熊一般的壮硕身影便挤了进来。

张老三和他不一样,不是囚犯,而是从九边退下来的老兵。他在平辽之战中,跟着袁督师,亲手砍下过三个建奴的脑袋,战后,便用这份军功,在这里换了八十亩地,还分到了两个高丽来的奴隶。

“外面天寒地冻的,你这又是跑哪野去了?”王二牛笑着递过去一碗热水。

“还能去哪!”张老三解下身上的皮裘,露出一身结实的腱子肉,他将腰间挂着的一只冻得邦邦硬的肥硕野鸡扔在桌上,“这不开春就要忙活了嘛,寻思着家里那两个高丽奴干活不利索,想去府城里新开的集市上,再添两个得力的牲口。顺道去山里下了几个套子,给你家娃子们打打牙祭。”

“又让你破费。”王二牛也不客气,他婆姨喜滋滋地将野鸡拿去厨房拾掇。

张老三凑过来,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哎,二牛哥,跟你说个正事。明儿个就是腊月二十八了,府城里要开年集,那新开的‘人市’,也要开张了。

听说,是孙督师那边,又从老林子里,抓回来一批不肯降的建奴,还有些从朝鲜那边运来的奴隶,都要当场发卖。我瞅着你家这五十亩地,开春了光靠你和你家嫂子,可忙不过来。不去……添两张嘴?”

买奴隶?

王二牛的心,猛地跳了一下。这个念头,在他心里,其实也盘桓了许久。地里的活计越来越重,婆姨一个人又要操持家务,又要下地,实在是有些吃不消。

“去!咋不去!”王二牛一咬牙,下了决心。如今,他也是有五十亩地的“地主”了,买两个奴隶伺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