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朱求桂连说三个“好”字,眼中的光芒骇人至极,之前的焦虑与不安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冲天的野心与豪情!
他转身走回书房,用马鞭重重地点在地图上的“归化城”,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却无比坚定:“皇帝给了我们一片草原,更给了我们足以征服这片草原的利刃!如何将这片草原,变成我朱求桂、变成我三晋子弟的万世基业,就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去抢!”
“传我将令,全军整备,三日后开拔!第一个将大明的龙旗,插上归化城头的,必须,也只能,是我晋王朱求桂!”
--------------
与此同时,京师,复社总堂。
这里曾是天下士子精神向往的圣地,如今,却也变成了北伐战争的前进基地。
“云间陈子龙”,这位名满江南、风骨凛然的复社领袖,此刻却脱下了儒衫,换上了一身利落的武弁服。他亲手将皇帝御赐的“开拓忠武侯”印信,郑重地放在桌案之上。
在他面前,是数十名同样出身复社、满怀激情的年轻士子。他们之中,有日后闻名天下的艾南英、杨廷麟等人。这些人,或是家世显赫,或是一介寒士,但此刻,他们眼中燃烧着同样的火焰——那是对“澄清宇内,再造华夏”的无限渴望。
“诸位同道!”陈子龙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总堂之内,“我辈读书人,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难道是为了在朝堂之上,空谈义理,结党营私吗?不!”
他猛地一拍桌案:“陛下行旷古未有之大政,驱逐鞑虏,重开汉唐之疆!此等不世之功,我辈士子,岂能坐观于庙堂之上,而让武夫与商贾专美于前?!”
他拔出腰间的长剑,剑锋直指北方:“我已散尽家财,并联络江南忠义之士,共募得乡勇八千,号‘忠义军’!愿随陛下,北伐蒙古,马革裹尸,为我大明,为我华夏,开拓万里之疆!诸君,可愿随我,共赴国难,建此不朽之功业?!”
“愿随卧子先生,共赴国难!”堂下,数十名年轻士子,齐齐起身,长揖及地,声震屋瓦!
这是理想主义者的狂欢。他们不要钱,不要利,要的,是在这大变革的时代,亲手为华夏文明的版图,刻下属于自己的名字。
------------
紫禁城,御书房。
朱由检静静地听着锦衣卫关于各路人马动向的汇报。
孙承宗站在一旁,脸上带着几分欣慰,也带着几分隐忧。
“陛下,”他抚着长须道,“晋王殿下素有贤名,陈子龙等复社士子亦是国之栋梁。宗室与士林皆能为国效死,实乃中兴之兆。只是……如此大兴干戈,穷兵黩武,恐非长久之计。”
朱由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巨大的沙盘前,看着那片广袤的北方草原,眼中闪烁着的是一种超越了这个时代的野心。
“老师,你只看到了战争的消耗,却没有看到它带来的新生。”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朕要的,不是一个守成的、安逸的大明。朕要的,是一个用铁蹄与火焰,去为子孙后代,开拓出万世基业的帝国!”
他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望向了那片即将被战火与欲望彻底点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