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灯光连续亮了一周,桌面上的守护者数据库屏幕还在不断刷新着新补充的线索——1965年生辰棺木中发现的“灵”字令牌高清照片、1978年“金先生”的文献记载扫描件、灵铜鼎残片的成分分析报告,每一条新信息都让守护者传承的脉络更清晰,却也让团队成员的脸上多了几分凝重。
江浅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将手中的“灵”将令牌拓片放在桌上。令牌上的纹路与江槐生笔记中的“守护令牌”完全吻合,这意味着1965年生辰的守护者确实属于传承体系,可至今仍未找到对应的人物姓名与事迹。更让她忧心的是,碑文记载的祭祀仪式中,“灵铜鼎”是核心器物,可目前找到的残片不足原鼎的三分之一,完整形制与能量引导原理仍未明确,距离还原仪式、开启中央棺木还有不小的距离。
“江姐,省档案馆那边传来消息,民国时期的外来人口登记中,没有‘苏清和’的明确记录,只有一份模糊的‘林姓术士’登记,信息不全,没法确认是否有关联。”李教授拿着刚收到的邮件,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周教授也叹了口气:“1960-1980年的民间笔记快翻完了,除了‘金先生’的零星记载,没有其他与生辰对应的线索,出生记录的查阅也遇到阻碍,部分医院的旧档案因年代久远遗失了。”
小林坐在能量模拟系统前,屏幕上的3d祭坛模型还在调整参数,他揉了揉紧绷的肩膀:“‘引地脉气入鼎’的能量路径模拟了几十次,始终无法与青铜棺阵的能量场完全匹配,可能是灵铜鼎的纹饰还原不准确,影响了能量传导的模拟结果。”赵工程师也放下手中的铜制残片,眉头紧锁:“残片拼接没有新进展,关键部位的纹饰缺失,没法确定鼎身是否刻有祭祀咒语。”
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连续多日的高强度研究与线索受阻,让团队成员的心理压力逐渐累积。江浅看着大家眼底的红血丝与疲惫的神情,心中泛起一阵愧疚——作为团队的核心,她一直专注于推进研究,却忽略了大家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随着生辰秘密的不断揭示,她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场探索不仅是解开青铜棺的秘密,更是延续百年的守护使命,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心头,让她时常在深夜辗转难眠。
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脑海中浮现出曾祖父江槐生的旧怀表——怀表背面的钟楼图案,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代守护者的坚守。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桌前,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众人的目光:“我知道大家最近很累,线索受阻也让我们感到挫败,我和大家一样,心里也压着石头。但我们不能忘了,从发现青铜棺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不是在做普通的考古研究,我们是在追寻历代守护者的足迹,揭开守护时空的秘密。”
江浅拿起“灵”字令牌拓片,语气逐渐坚定:“虽然苏清和的线索暂时中断,但我们找到了‘灵’字令牌,证明1965年的守护者确实留下了传承信物;‘金先生’的记载虽然零星,却印证了守护者‘结合现代技术’的特点;灵铜鼎残片虽然不完整,但我们已经掌握了核心成分与部分纹饰,这些都是我们一步步靠近真相的证据,不是吗?”
她走到能量模拟系统前,看着屏幕上的3d模型:“能量路径模拟受阻,说明我们的还原还存在偏差,但这也提醒我们,需要更细致地研究碑文与《巫葬遗考》的记载,或许‘引地脉气入鼎’不仅与鼎有关,还与祭坛的方位、五行符牌的摆放顺序密切相关,我们之前可能忽略了这些细节。”
周教授听着江浅的话,眼中重新泛起光芒:“你说得对!我们之前过于关注灵铜鼎,却忽略了碑文记载的‘中层列五行符牌’,符牌的摆放顺序很可能影响能量路径,明天我们重新研究符牌与地脉节点的对应关系!”李教授也点头:“省档案馆的线索虽然中断,但我们可以扩大范围,查阅苏清和可能停留过的周边城镇档案,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小林立刻坐直身体,重新调整模拟参数:“我现在就加入五行符牌的摆放变量,重新模拟能量路径!”赵工程师也拿起铜制残片:“我再仔细检查残片的边缘,看看是否有未发现的纹饰痕迹,或许能找到拼接的新突破口!”
江浅看着大家重新振作的样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团队的凝聚力就是最强大的支撑——当周教授主动提出扩大档案查阅范围时,当李教授重新梳理民间笔记的细节时,当小林和赵工程师不甘心地继续钻研时,她感受到的不仅是对真相的渴望,更是一种并肩作战的力量。
她拿出守护者数据库的平板,放在桌上:“我们建立这个数据库时,初衷就是记录每一步的发现,无论大小。现在我们回头看看,从最初的符号解读,到生辰时间线的梳理,再到石碑文字的解读,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不能因为暂时的阻碍就放弃。接下来,我们调整节奏,每天留出一小时的休息时间,大家交流交流想法,也放松一下心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相互支持,就一定能突破难关。”
“好!”众人异口同声地回应,疲惫的脸上重新露出坚定的神情。接下来的几天,团队调整了研究节奏,每天的休息时间里,大家不再讨论工作,而是分享彼此的经历——周教授讲起年轻时考古的趣事,李教授分享研究古文字的心得,小林和赵工程师聊起各自的爱好,实验室的氛围渐渐轻松起来。
就在调整节奏后的第三天,转机出现了。李教授在周边城镇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1930年的《清河镇志》,其中记载:“苏清和,原籍清河镇,懂地脉之术,民国十七年(1928年)赴雾灵镇,归后言‘雾灵钟楼乃地脉枢纽,需世代守护’,后于1950年病逝,临终前将‘地脉罗盘’传于弟子。”赵工程师也在灵铜鼎残片的边缘,发现了几处细微的纹饰痕迹,经过放大处理,确认是祭祀咒语的片段。
江浅看着新发现的线索,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知道,心理压力或许会反复出现,但只要对真相的渴望不灭,团队的凝聚力不散,他们就一定能沿着历代守护者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最终揭开青铜棺与地脉灵核的终极秘密,完成这场跨越百年的守护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