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918集:外族求学,高句丽遣使送子弟入学堂

第918集:外族求学,高句丽遣使送子弟入学堂(2 / 2)

那十三名少年郎弯着腰,布袍的下摆扫过地面,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们身上,竟让人想起去年医署移栽的辽东松——虽带着异乡的青涩,却透着股韧劲。秦斩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前日草原部落送来的新参种,或许这些外族子弟,也会像那些参种一样,在大秦的土地上长出不一样的枝芽。

次日清晨,学堂的晨课铃刚响,朴成便背着行囊站在了教室门口。他昨晚跟着杂役弟子学写“秦”字,直到烛火快燃尽才学会,此刻手心还攥着写满字的草纸。教室里已有不少中原弟子,见他进来,都友善地招手。坐在窗边的弟子赵衡递过一本《医理纲要》:“这是先生让我给你的,上面有标注的读音,你若有不懂的,随时问我。”

朴成接过书,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忽然想起在家时,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将一块刻着“求医”二字的木牌塞进他手里:“你去大秦学医术,回来时要能让部落里的人不再受寒症折磨,才算对得起那些送你去的乡亲。”他用力点了点头,将木牌紧紧揣进怀里,翻开书跟着众人读了起来。

早课结束后,弟子们去药材房认药。李雪看着架子上排列整齐的药材,忽然指着一味褐色的根茎问:“先生,这是‘当归’吗?我们那里只有晒干的,从没见过这么完整的。”

授课的王先生笑着拿起当归,递给她:“你且闻闻,这当归带着甘香,若是陈货,香味会淡许多。你们辽东的高丽参,若是年份足的,切开后会有细密的纹理,和我们这里的党参不同。”

李雪接过当归,放在鼻尖轻嗅,忽然眼眶一热——在家时,阿母常用当归炖鸡汤给生病的邻里补身子,可那时部落里的当归总是不够用,常常要托商人从远方运来。如今在大秦的药材房里,竟能见到这么多当归,还有那些她只在传闻中听过的黄芪、白术,整整齐齐地摆了满满一架子。

“怎么了?”身旁的赵衡见她眼圈发红,连忙问道。

“没……没什么。”李雪擦了擦眼角,笑着说,“只是觉得,在这里能学到这么多东西,真好。”

午后的实操课上,弟子们学习诊脉。朴成握着假人的手腕,手指有些发颤。他在家时学的是摸“虎口脉”,和中原的“寸关尺”诊法不同,试了好几次都找不准位置。秦斩恰好巡视到这里,见他着急得额头冒汗,便走上前握住他的手,调整他的指位:“你试试把食指按在腕横纹外侧,中指、无名指依次排开,轻轻用力,能感觉到脉搏跳动就好。”

朴成照着秦斩的说法调整手指,果然摸到了清晰的脉搏,他惊喜地抬头:“将军,我摸到了!和我们那里摸虎口脉的感觉不一样,这里的脉搏更有力。”

“医理本就没有定法,只要能诊出病症,便是好方法。”秦斩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们带着高句丽的医理来,我们教你们大秦的医术,日后你们若能将两者结合,或许能治更多疑难杂症。”

夕阳西下时,子弟们坐在学堂的石阶上,借着余晖整理笔记。李雪翻开本子,上面画满了药材图谱,旁边用高句丽文和中原字标注着功效。朴成则在默写《医理纲要》的句子,写错的地方用墨点圈出来,再重新写一遍。远处传来医署弟子们晾晒药材的歌声,混着渭水的流水声,竟让这些异乡少年生出几分归属感。

金夷吾站在学堂外的柳树下,看着子弟们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出发前大王的嘱托:“大秦医道昌盛,若能让子弟学有所成,不仅能解我高句丽百姓之苦,还能让两国结下善缘。”他抬头望向咸阳城的方向,春阳正落在医署的匾额上,“医道仁心”四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是在应和着远方的期盼。

晚风拂过,带来药材的清香。朴成忽然指着天边的晚霞,用刚学会的中原话喊道:“你们看,那晚霞像不像我们辽东的映山红?”

李雪抬头望去,只见天边的云霞红得似火,竟真的和家乡山脚下的映山红一模一样。她笑着点头,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等学成回去时,一定要把大秦的医术教给更多人,让辽东的冬天,再也不会有人因为无药可医而离开。

秦斩远远看着这一幕,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剑柄。他想起昨日朝堂上,始皇听闻高句丽遣使送子弟入学,笑着说:“医道无国界,若大秦的医术能传至四方,便是天下百姓之福。”此刻看着这些外族少年眼中的光,他忽然明白,所谓“医道永传”,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藏在子弟们的笔墨里,在药材的清香中,更在这些跨越山海而来的求学之心上。

夜色渐浓,学堂的灯一盏盏亮起,透过窗户,能看到子弟们围在案前,跟着先生学习辨认医书里的插图。金夷吾对着医署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踏上返回驿馆的路。官道上的马蹄声再次响起,却不再像来时那般急促,反而带着几分轻快——他知道,从今日起,高句丽与大秦之间,已架起一座用医术搭建的桥梁,而这桥梁的基石,正是眼前这些握着纸笔、眼里有光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