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神医农女:我靠种田富甲天下 > 第 293 章 水利困局与民心破障

第 293 章 水利困局与民心破障(2 / 2)

果不其然,当王家主人看到百姓们在庄园附近清理排水渠,而堤坝的管涌越来越大时,顿时慌了神。他连忙派人找到苏明理,语气软了下来:“苏大人,之前是老夫糊涂,愿意交出所有木料与沙袋,还会派五十名壮丁协助修堤。”

苏明理冷笑一声:“王老爷早该如此。若再晚一步,洪水淹没你的庄园,可就悔之晚矣。”

王家与李家妥协后,其他士族也纷纷转变态度,不仅交出了物资,还主动派壮丁前来修堤。苏明理趁机提出“以工代赈”——参与修堤的百姓,每日可获得两斤粮食与五十文宝钞的报酬,粮食与宝钞皆从查封的柳家资产中支出。

这一举措让百姓们修堤的热情更加高涨,短短三日,便有上千名百姓参与到治水工程中。苏明理与工匠们同吃同住,亲自在堤坝上指挥,日夜不休地加固堤坝、堵塞管涌。李默之则负责调度物资,确保粮食与工具及时供应。

第七日清晨,暴雨终于停歇,秦淮河水位逐渐下降,加固后的堤坝稳稳挡住了洪水。当最后一处管涌被堵塞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围在苏明理身边,将他抛向空中——在他们心中,苏明理不仅是推行新政的官员,更是守护家园的英雄。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洪水过后,不少农田被泥沙覆盖,无法耕种;流民安置点的部分房屋也被雨水浸泡,需要修缮。苏明理看着满目疮痍的田地,心中有了新的计划。他写信给苏知意,请求朝廷调拨稻种与农具,同时提出“土地重整”的构想——将被泥沙覆盖的农田集中起来,由官府组织百姓清理,清理后的土地按人口分配给流民与失地农民,三年内免征赋税。

苏知意收到书信后,立刻与墨渊商议。墨渊对“土地重整”的构想十分赞同:“此举既能解决流民的土地问题,又能恢复农业生产,可谓一举两得。朕即刻下旨,调拨十万斤稻种与两千套农具前往江南,同时让户部拨款,用于修缮流民安置点的房屋。”

与此同时,苏知巧也从京城送来消息——惠民药局已在江南道设立分店,她亲自带领医师前往江宁府,为受灾百姓诊治疾病,发放预防疫病的药材。苏明理得知后,心中十分感激,他知道,正是有了姐姐与妹妹的支持,他在江南推行新政才无后顾之忧。

一个月后,江南道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被泥沙覆盖的农田经过清理,重新种上了水稻;流民安置点的房屋修缮一新,百姓们搬进了坚固的木屋;惠民药局的医师走遍各个村落,为百姓们免费诊治,有效预防了疫病的传播。

苏明理的政绩传遍了江南,不少百姓自发地为他立生祠,称赞他“勤政爱民,是新政的好官”。而那些曾经阻挠新政的士族,在看到百姓对新政的拥护后,也不敢再轻易发难,甚至有几家士族主动提出,愿意配合官府推行“土地重整”,只求能保住自家的产业。

消息传到京城,墨渊在朝会上公开表扬了苏明理:“江南道在明理的治理下,不仅化解了洪涝危机,还推动了土地重整,让新政惠及更多百姓。朕决定,任命苏明理为江南道巡抚,全面负责江南道的新政推行事宜。”

百官纷纷表示赞同,连之前对新政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对苏明理的能力表示认可。苏知意站在文官之首,看着墨渊眼中的赞许,心中满是骄傲——她知道,弟弟的成长,不仅是苏家的荣耀,更是新政能在全国推行的希望。

当晚,苏知意写信给苏明理,信中写道:“江南道是新政的基石,你任巡抚后,需兼顾民生与士族利益,不可操之过急。姐姐与陛下会是你坚实的后盾,若遇难题,随时来信。”

苏明理收到信时,正站在秦淮河堤坝上,看着百姓们在田间劳作的景象。他握紧手中的信纸,眼中满是坚定——他定不会辜负姐姐与陛下的信任,会让江南道成为新政推行的典范,为大靖的盛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月光洒在秦淮河上,波光粼粼。江南道的夜晚宁静而祥和,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从村落中传来,与远处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