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 第143章 朱棣的决定,捷报再传

第143章 朱棣的决定,捷报再传(1 / 2)

不得不说,杨荣提出的三点建议确实让朱棣和解缙等人耳目一新,更接近事情的本质,也更符合朝廷的利益。

可这个策略各有优缺点,让朱棣有些难以抉择,如果可以的话,他当然想选择上策,修铁路,加强朝廷的统治。

问题就在于,朝廷没那么多钱!要修铁路,不是直道这般调用民夫劳役就能修建出来。

铁路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眼下大明钢铁厂正在建设中,分别是武昌铁厂、松江铁厂、洛阳铁厂,一共三座,皆是琼州援建。

预计建设完毕之后,大明的钢铁产量将从万吨级别增长到百万吨级别,和琼州产量基本持平。

而钢铁只是其一,轨枕、橡胶、机械厂、零部件,有大量的部件,眼下的大明没有实力大规模生产。

如果要建两条长达万里的铁道,那就需要天量的钢铁和各种部件,大明自己生产,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从琼州运也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所以这两条铁路的建设,恐怕不止十年,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以及大明朝十几年的税收方可。

建成了确实一劳永逸,可建设途中,光是消耗,就能把大明朝的财政给拖垮,而结局只不过是平稳了交趾等地的形势,有些得不偿失。

所以在朱棣心里,铁路要建,可不是现在建,现在建也无法解决交趾的问题,这上策相当于无用。

至于中策,效仿琼州实行一条鞭法和火耗归公的策略,此事朱棣也考虑过可行性,可最终却还是没有提出。

因为他知道,相比于琼州来说,大明没有实行一条鞭法的经济基础,实行一条鞭法,有两个前提,一则是货币充足,二则是粮价稳定。

这两个前提,大明朝眼下都没有,论货币,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倒是足够,可宝钞的价值早已贬值。

朝廷要是按宝钞收税,那在宝钞大部分回收之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大明国库的收入会锐减。

当然,朝廷也可以按折价之前的价格进行收税,多收宝钞,将百姓的宝钞纳入大明国库。

而这样又会带来一个问题,国库中的宝钞是要使用的,折价收来的宝钞是按原价用,还是按折价用?

这些宝钞从民间来,又从国库投入民间,只会让宝钞总量不变,在不断使用之间变旧,最终又要发行宝钞,无异于一个死循环。

同样,大明朝的粮价也并不是特别稳定,因为朝廷在地方没有足够的储备粮仓,各地粮价随着收成是在不断浮动的。

粮价不稳定,就代表税收不稳定,如果额定征收,碰到丰年,百姓压力反倒会增加,碰到灾年,那更恐怖,百姓为了筹钱交税,很可能要卖儿卖田。

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区域改革一途,比如单独在陕西、交趾这些地方实行损耗归公和一条鞭法。

不过就如杨荣说的一般,这种政策,免了群贪,却会制造巨贪,比如镇守太监马骐。

此人是朱棣派往交趾镇守的,初心自然是为了稳定交趾局势,可他没想到,马骐的存在不仅没有稳定大局,反倒使得交趾人心浮动。

马骐自然是该千刀万剐,可现在杀了马骐,也换不来交趾已经丢失的民心,很多时候朝廷政策就是如此,他的本意是好的,可实现到地方,却会出现各种问题。

有的问题他能预料到,可有的问题,别说预料,他甚至想都不到有些人会从什么途径贪腐。

如此想着,朱棣的眼睛一眯,把交趾甩给老四?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