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糜芳献策,阿斗否决(1 / 2)

糜芳不愧商贾血脉,当夜便理清营中账目,寻至刘禅屋中。

“阿斗,将营中粮草暂借舅父周转!”糜芳语气带着惯常哄孩子的轻快,“今秋即还,另加三成利钱!”

刘禅此时正在案前完成他每日的课业,听闻此言,抬起头来。

只见糜芳凑近的脸上堆满对暴利的渴望,眼中尽是经营得计的盘算。

“舅父可曾想过,”刘禅问道:“若今年歉收,年关粮价飞涨,又当如何?”

他虽难以记清前世每年的粮价情况,但建安十三年本就是多事之年,

在这一年中,不仅孙吴联络父亲拿下了江陵、南郡等地,而且曹操治下庐江叛变,年末的时候荆州还发生了大地震。

即是用兵之际,又频发天灾,年末粮价不涨才怪。

糜芳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他眼中那点“糊弄小孩”的轻松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惊愕和疑惑。

他胖胖的身体微微前倾,凑近桌案,声音压低了试探到:“阿斗……你……你怎知今年会有灾年?谁跟你说的?”

刘禅摇了摇头,将手中笔搁下。

“啪嗒”一声,在安静的屋内显得响亮。

他在灯下端坐如松,眸光清澈而平静,直视糜芳,全无孩童懵懂,唯见洞悉世事的了然。

“舅父,”童音软糯,字字清晰,

“你生于巨贾之家,行商南北,见多识广。岂不闻‘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丰年粮贱,你低价囤储;若逢灾年,粮价腾贵,你手握巨粮,届时高价抛售,获利何止三成?五成、七成,乃至翻倍,亦非难事。

此乃商贾囤积居奇、待价而沽之常道。”

前世蜀中大族腌臜手段见多,糜芳这点心思,在他眼中自是洞若观火。

若他还是蜀汉皇帝,或会默许。

然今时不同往日,身为刘皇叔独子,“仁义”二字便是立身之本!

糜芳在他麾下行事,一举一动皆关乎己身声名,岂容此等自污根基之举?

刘禅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糜芳面前,盯着他的眼睛,继续说道:

“少英营之粮,乃江夏父老、荆南豪强所献,是保营中数百少年温饱、支撑他们习文练武之根基!非是舅父牟取私利之本钱!”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如同重锤敲在糜芳心头。

“若真遇灾年,粮价飞涨,民不聊生,”刘禅的语调沉了下来,带着凝重,“我少英营坐拥巨粮,却高价售出,与民争利,甚至可能推波助澜,加剧饥荒!

舅父,此等行径,置父亲‘仁德’之名于何地?置我少英营‘匡扶汉室’之志于何地?

置那些信任我们、献粮献物的百姓豪强于何地?!”

一连三问,如同三道惊雷。

糜芳经商半生,精于算计,何曾以此道义高度审视己行?他只汲汲于利,而眼前这小小外甥,所见的却是义,是名,是千秋根基!

四目相对,咫尺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