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外,沔水之滨。
一座九丈高的黄土祭坛拔地而起,坛分三层,依周礼而制,旌旗猎猎,迎风招展。
玄色、赤色的汉家旗帜如同翻涌的云海,将祭坛拱卫在中央。
坛下,文武百官依品阶肃立,甲胄鲜明的虎贲卫士持戟而立,从坛下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军容鼎盛,肃杀威严。
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泥土混合的气息,更添庄重。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在诸葛亮、庞统、徐庶、法正等文武百官的“再三劝进”下,刘备“迫于众议,为社稷计”,告祭天地,昭告天下,进位汉中王!
吉时已到,钟磬齐鸣,雅乐奏响。
刘备身着玄端冕服,头戴九旒冕冠,珠玉垂落,遮挡不住他眼中沉静而坚定的光芒。
他缓步登上高坛,每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承载着四州之地、百万生民的期望,更承载着复兴汉室的沉重使命。
诸葛亮手持以“皇帝”名义拟就的册封诏书,立于坛中,声音清越而洪亮,穿透旷野,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惟建安十八年夏四月丙午,皇帝承天序命,
诏曰:咨尔左将军、宜城亭侯备,朕之皇叔,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今授尔玺绶,封为汉中王,锡兹白茅,定尔邦土,永为汉藩辅,克缵旧业,恢弘中兴……
钦哉!”
诏书宣读完毕,诸葛亮双手奉上以玉璧为钮、镌刻“汉中王玺”的金质玺绶。
刘备躬身,郑重接过。
“臣,刘备,领旨谢恩!必恪尽职守,匡扶汉室,扫除逆贼,以报皇恩!”
刘备的声音如同洪钟,在天地间回荡。
他高举玺绶,面向北方,深深三揖。
坛下文武百官、万千将士齐声高呼:
“拜见汉中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声浪如潮,震天动地,仿佛要将这时代的更迭宣告于天下。
紧接着,便是万众瞩目的王嗣、后宫及文武大臣的册封:
“立子禅,为汉中王世子。”
刘禅深吸一口气,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步伐稳健地出列,一步步登上高坛。
他的动作从容不迫,礼仪周到,没有丝毫差错。
来到刘备面前,他撩衣跪下,声音清朗却有力:
“儿臣刘禅,领旨谢恩!必勤学修德,辅佐父王,光大汉室!”
刘备看着眼前的儿子,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欣慰与期望。他将代表世子身份的玉圭和印信交到刘禅手中,用力握了握他的手,低声道:
“阿斗,汉室未来,系于你我父子之肩。”
“儿臣明白。”刘禅抬头,目光坚定。
这一刻,坛下众将的反应皆是心悦诚服。
关羽抚着长髯,丹凤眼中罕见的满是赞赏,微微颔首。他想起伏虎岩时,那小小身影临危不惧,指挥有度的模样。
张飞咧开大嘴,差点就要吼出来叫好,被身旁的赵云轻轻拉了一下衣袖才忍住,只是用力地挥舞着拳头,满脸的与有荣焉。
赵云看着刘禅,眼神温和而坚定。
他是看着阿斗长大的,从长坂坡的险死还生,到后来的文武兼修,再到千里奔袭、江夏监国,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耀眼。
他坚信,这将是未来能继承主公仁德与志向的明君。
黄忠、魏延、秦琼、尉迟恭等将领,也无不面露敬色。
刘禅或许年少,但他身边的辛弃疾、高长恭、李愬,以及他一手参与组建、战力强悍的“少英营”,还有他在后勤调配、稳定后方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早已证明了他的价值绝非仅仅因为血脉。
军队最重实力,而刘禅已用事实证明了他拥有让人信服的实力。
在众多欣慰的目光中,有一道目光尤为复杂。
他站在武将队列的中后位置,身形魁梧,面容刚毅,正是刘备的义子——刘封。
当听到“立子禅为汉中王世子”时,刘封的拳头下意识地攥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世子…终究是他。”一股酸涩与不甘再次涌上心头。
他比刘禅年长,武艺高强,自认弓马娴熟,也曾随义父征战,立下过功劳。
曾几何时,他也并非没有过一丝渺茫的幻想,尤其是在刘禅年幼体弱之时。
他总觉得,若是自己表现足够出色,或许…
但这一切幻想,在刘禅那次千里奔袭,如神兵天降般救回张飞,大破东吴时,被击得粉碎。
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这个看似文弱的弟弟,体内蕴藏着怎样的胆魄和决断力。
那不仅是勇气,更是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和超凡的执行力。
他不得不承认,在危急关头,自己未必有那样的魄力和能力。
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但心底深处,总还有一丝“若是我也能抓住机会”的不服。
而真正让他那点不甘彻底消散,转为叹服的,是刘备入川后的这段时间。
刘禅以少主之身坐镇江夏,名义上是监国,实则统筹荆、扬、交三州军政。
他推行的那一套“土地置换”、“推恩析产”,初期阻力巨大,连刘封都觉得难以实现。
可刘禅硬是顶住了压力,联合诸葛亮、庞统,一步步推行了下去。
结果呢?
豪强隐患被削弱,流民得以安置,生产迅速恢复,府库日益充盈,前线粮草军械从未短缺!
更别提他还接连取了交州、扬州两地。
可以说,刘备治下,有一半的领土,都是刘禅麾下打下的!
刘封缓缓松开了紧握的拳头,内心一片清明,那最后一丝不甘也化为了无奈的叹息和真正的敬佩。
他看着高坛上那个接过世子印信、从容不迫的少年,心中暗道:
“罢了罢了,这汉室基业,或许真的只有阿斗这样的继承人,才能扛得起,才能走得远。我刘封,当好我的将军,为义父,也为这个…
世子弟弟,冲锋陷阵,便是尽了本分。”
他的目光变得平和而坚定,随着众人一起,向着高坛上的刘备和刘禅,深深揖下。
“册王妃甘氏,为王后。”
甘夫人,刘禅生母,性情温婉贤淑,深得敬重,正位中宫,无人异议。
“册侧妃糜氏、侧妃孙氏。”
糜夫人,作为糜竺之妹,早年对刘备事业资助巨大,代表著元从资本力量;
孙夫人,虽关系微妙,但其身份连接著江东旧部,册为侧妃,亦是平衡之术。
文武百官,皆依功劳资历,各有擢升:
在文官体系中,对帮助刘备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贡献最大的,当推以下三人。
首功当属军师将军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