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长脸了(1 / 2)

城化纤厂的车间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潮湿,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姜海棠穿著厚实的工作服,汗水早已浸透后背,但她仿佛毫无察觉,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庞大的进口设备和复杂的图纸资料中。

姜海棠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態下,只要有休息间隙,也会去招待所里看看小橙子,偶尔小何也会带著小橙子在外面等著姜海棠。

李兴海喝水休息的时候,看著抱著孩子的姜海棠,忍不住对旁边的张建国说:“说实话,以前真没想到,女同志能干这么专业的活儿,还能干得这么好……”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努力,除了更加认真努力,我们还能怎么样”云志浩正好听到了他这个话,忍不住插嘴。

张建国深有同感:“是啊,姜工这外语水平和技术理解力,没得说。咱们以前是有点狭隘了。”

陈老也正在休息,听著他们的对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果然,带著姜海棠来,是完全合適的,也让这几个都知道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几天下来,姜海棠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难以企及的外语优势,彻底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她不是那个“带著孩子的女同志”,而是技术交流小组里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

经过了几天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他们正式投入到此次的核心工作中。

巨大的厂房里,崭新的进口设备正在安装调试,机器轰鸣,温度也高。

姜海棠的任务极其繁重,她需要紧跟厂方d国专家的讲解,同时也要快速阅读设备上密密麻麻的德文標识和厚厚的说明书。

d国专家霍夫曼先生是个严谨甚至有些刻板的老头,语速很快,带著浓重的口音。

厂里配备的翻译是个年轻姑娘,对很多专业术语把握得並不精准。

这样就会让大家对关键信息的立即出现偏差,姜海棠必须要高度集中,才能实时將关键信息翻译、解释给並不熟悉d国语言的李工、张工、云工听。

高温和噪音让人头晕脑胀,但姜海棠始终保持著高度的专注。

她的翻译不仅准確,还能结合自己的技术背景进行阐释。

霍夫曼先生指著控制面板上的一个参数,激动地比划著名。

年轻翻译有些紧张,磕磕巴巴地说:“他说……这个数值不对……不是这样设定的……”

姜海棠立刻上前一步,目光扫过屏幕和手中的德文原版手册,笑著给大家翻译。

“霍夫曼先生的意思是,这个预热温度的设定基准值参考的是他们国內某种特定规格的原料,我们需要根据我们实际使用的原料熔点特性。”

“在这个基准值上向下修正百分之三到五,否则会导致原料在预熔阶段过度氧化,影响后续纺丝质量。”

她不仅翻译准確,还直接解释了背后的技术原理和调整建议。

霍夫曼先生听完连连点头,紧绷的脸色缓和下来,对著姜海棠竖起大拇指。

李兴海、张建国等人立刻围拢过来,对照图纸和手册,结合姜海棠的解释,迅速理解了问题所在。

等將问题都了解清楚之后,张建国感慨道:“原来如此!这细微的差別,说明书上可没写这么清楚,要不是姜工,咱们得摸索好久,还可能走弯路!”

李兴海没说话,但看著姜海棠的眼神充满了复杂。

他自詡技术过硬,但在这种需要与外方直接进行深度技术沟通的场合,他不得不承认,姜海棠的作用无可替代。

她那口流利的d语和对技术细节的敏锐把握,是他们这几个大老爷们加起来都比不上的。

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情况不断发生。

姜海棠就像一座桥樑,精准地连接了外方专家、进口设备和中方技术人员。她不仅能翻译,更能理解、消化、甚至预判技术关键点。

李兴海等人彻底服气了。

他们发现,如果没有姜海棠精准高效的翻译和沟通,他们的学习效率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误解技术要点。

休息间隙,李兴海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主动给姜海棠递了瓶汽水:“姜工,喝点水,歇会儿。今天多亏你了!”

姜海棠笑著接过:“谢谢李工,大家是一个团队,应该的。”

几个人正说话,却见小何抱著孩子急匆匆地过来了。

看著小何的脸色,姜海棠忙起身问:“香草姐,怎么这时候过来了”

这个时候,应该是小橙子午休的时候。

小橙子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看著妈妈,没有平日里的活泼,有些蔫蔫的。

“小橙子好像有点拉肚子,是不是水土不服”小何不无担心的说道。

姜海棠心里一紧,摸了摸儿子的额头,还好不烫。

她仔细问了情况,又看了看小何准备的辅食,判断可能是南方的水质和饮食习惯让小傢伙的肠胃不太適应。

“別担心,应该问题不大。辅食先停一下,只喝奶粉,奶粉冲得淡一点。”姜海棠冷静地安排著,虽然心疼,但並没有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