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定局(1 / 2)

第247章定局

即便“批示”这个神器已经出现了两年多,但大汉朝臣还是相当的不习惯,批示不是皇帝正式的制书或者詔书,不需要经过尚书台草擬,也不需要由三公之一存档。

操作程序十分简单,执政太后、皇帝和皇后在这一张纸上手书,手书的內容格外简单,往往就事论事,並无格式限制,可以写长一点,也可以写短一些。

批示出来后,直接贴在他们关注的文字上,可以贴在报纸,也可以贴在书籍,还可以贴在奏章上,由中常侍、小黄门乃至於謁者交给

“批示”表面的意思是帝后重视这件事,督促大臣们去处理,但应该怎么处理一般不会去说,这就需要大臣们揣摩他们的心思灵活把握,

这一类的“批示”看起来很不正规,可以理解为帝后递小纸条,但你说不正规吧,这里面讲究非常多,帝后会在批示上盖章,也有存档。

存档一般一式三份,一份交给办事大臣,一份由各自宫殿负责文字典藏的宦官收藏,

最后一份会交给兰台收藏,且分为机密件和公开件。

机密件只允许负责修史的兰台令史掌管,作为修史的特殊档案,;而公开件则不同,

可以允许出入兰台的官员查看,在东汉,兰台隶属於御史中丞管辖,换句话说,帝后觉得可以公开的批示都会给被御史台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所以当批示出现,尤其是批示会同报纸一起出现,大臣们就难受得不得了,帝后可以想批示就批示,不想批示就不想批示,看重的地方就批示,不关心的地方就无视。

比如执政的邓太后这两年各种各样的批示有数百条,涉及到方方面面,平均下来每天都有批示,而皇后寇氏虽然只有几十件,而且比较局限,只会给大司农和少府,基本都是和格物有关的內容。

在这种局面下,群臣做事不得不隨著帝后的批示而动,自然也就意味著帝后在舆论和政务中掌握了很大的主导权。

这实际上极大的削弱了大汉四府、二將军和尚书台的权柄,本来一个负责决策,一个负责上通下达和监督,若是他们达成了一致,帝后对很多事情只能干瞪眼,哪怕不满意也没辙。

但完全不受他们控制的“批示”出现后,他们拿动不动批示的帝后毫无办法,更让他们头疼的是,“批示”冒出来之后,御史台的耳目甚至比尚书台还灵敏,御史台的权柄大幅度增加,面对蠢蠢欲动的御史,大臣们相当的头疼

所以自从批示满天飞之后,大臣们束手束脚,而太后的权柄大幅增加,皇后也变成了格物相关领域的权威,大司农涉及到屯垦、新物种和农具种种事务总要和皇后打一声招呼。

所以此时此刻的御史中丞王宗面对帝后三人同时拿出来的所谓批示,那是相当的头疼,毫无疑问,许敬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过了帝后容忍的极限,帝后下决心收拾他,但收拾到什么程度,他们没说呀!

帝后没说,也就意味著如果处罚重了,外面舆论不高兴了,他將不得不背锅,但若是处罚轻了,那更加麻烦,帝后那一关过不去想来想去,王宗咬咬牙,许敬不识趣,不愿意主动辞职,这件事没办法善了,那就怪不得他了,就在此时,司隶校尉许敬大声说道,“臣有本奏!”

不过邓后似乎没有听到,直接站起身,离开了朝堂,而皇帝和皇后也紧隨其后,压根当没有看到许敬,许敬急眼了,大喊道:“陛下,臣忠心不二——”

还不等许敬说完,寇淑一边握了握小皇帝的手,一边回首斥责道,“忠心看的是行动,不是嘴巴,许君若是忠心於国家,为何阻拦诸般利国利民的改革朝廷每年岁入就那么一些,遇到战乱,遇到灾荒怎么办遇到叛乱怎么办居安思危的道理你不懂吗

若是许君忠心於陛下,应当知道天子年幼,又身有疾,不能太劳累,你叫著喊著让天子亲政,是为天子著想,还是以此为由刷名望,你真以为天下人都是傻子吗”

寇淑是君,许敬是臣,寇淑当面斥责,许敬由於地位上的区別,没办法直接反驳,而且寇淑没有说东朝鲜公司,斥责的两条都能站住脚,他就算想反驳,一时半会也不知道怎么说。

当然了,就算他有反驳之词,寇淑也不会和他辩论,说完之后,直接就离开了,而看到这一幕的大臣们都知道许敬完蛋了,彻底完蛋了,同时这些大臣们再一次清楚的意识到当今皇后绝不是善茬回到宫中,帝后分別落座,邓绥询问寇淑,“太傅张禹推荐周章为司隶校尉,淑儿以为如何”

“光禄勛是中两千石官员,周章离三公一步之遥,如何能任司隶校尉”

“杜根等人不安分,周章作为光禄勛,同样有失察之过,降职担任司隶校尉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