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仙尊!您徒弟他又去降妖除魔啦! > [抗日战争胜利特辑]山河犹在

[抗日战争胜利特辑]山河犹在(1 / 2)

bG:如愿

本特辑为虚构创作,致敬抗战精神,历史细节经艺术加工!

——

九月初的北京依旧燥热,黎知许从横店的拍摄基地飞回首都时,只带了一件短袖。飞机落地时已是傍晚,夕阳将停机坪染成金红色,他望着舷窗外这片熟悉的土地,忽然想起小时候祖父带他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情景。

“黎先生,车已经准备好了。”空乘人员轻声提醒。

黎知许点点头,戴上墨镜和口罩。即使已经习惯了被人群簇拥,他依然会在非工作场合尽量保持低调。手机震动起来,他看了一眼,是那个只有三个人的小群。

宋宴倾:【两位少爷,明天什么安排?我哥刚从部队回来,说要带咱们去个地方】

晏亦川:【我明天上午有个案子结案陈词,下午之后都有空】

黎知许唇角微扬,打字回复:【我刚下飞机,明天全天听各位安排】

走出航站楼,工作室的商务车已等候多时。经纪人程白白笑着递给他一沓行程表:“明天晚上有个公益晚会,主题和传承红色精神有关,想请你唱首和传承有关的歌,团队看了流程,和你最近关注的事特别搭。”

“行。”

黎知许心不在焉点点头,目光却仍停留在手机屏幕上。宋宴倾又发了一条消息:

【我哥神神秘秘的,不说去哪,非要咱们穿正式点,不知道搞什么名堂】

晏亦川:【宋禾哥什么时候学会卖关子了?】

黎知许看着手机笑了笑,摇下车窗,让傍晚的风吹进来。

明天是祖父总念叨的特别日子,整座城市像被按下了回忆的开关,连空气里都飘着厚重的、需要静静聆听的气息。对他而言,这个日子是刻在骨血里的——家族相册里那些泛黄的照片、祖父书房里那些带着战火痕迹的旧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第二天上午,黎知许去了工作室,为晚上的演出做准备。下午一点整,宋宴倾的跑车准时停在工作室楼下。

“大明星,准备好了吗?”宋宴倾摇下车窗,他难得地穿了一身熨帖的西装,连头发都精心打理过,一丝不苟。

黎知许拉开车门坐上副驾驶,系好安全带,打量着他这一身行头:“哟,宋少今天人模人样的。”

宋宴倾撇嘴:“我哥要求的,连领带都是他挑的,说是要庄重点。”

“亲自挑领带?那看来是特别重要的场合了,走吧,迟到就不好了。”

“嗯,走。”宋宴倾点点头,启动跑车,一脚油门飞了出去。

车一路驶向城西,最终停在了一处不太起眼的建筑前。晏亦川已经等在那儿,同样一身笔挺的西装。

“这什么地方?”黎知许下车后问道,他注意到建筑门口有军人站岗,但却没有明显的标识。

晏亦川推了推眼镜:“抗战纪念馆的一个特别展区,不对外公开,只接待特定参观者。”

这时,一个身着陆军军装的高大男子从里面走出来。宋禾比宋宴倾年长两岁,但军旅生涯赋予他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气质,肩上的少校军衔徽章在阳光下闪着光。

“都到了?”宋禾笑着走上前,先拍了拍弟弟的肩膀,然后转身跟黎知许和晏亦川握手,“今天这个展览很特别,很有意义,我想你们应该来看看。”

过安检的时候,黎知许注意到了宋禾出示的证件和普通人不太一样。展馆里很安静,参观的人不多,但都衣着正式,神情庄重。

展览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以时间顺序展示了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与其他抗战展览不同,这里聚焦于当时社会各界对抗战的支持与贡献。

“很多资料最近才解密,”宋禾低声解释道,“包括一些民间团体和组织为抗战提供的支持。”

黎知许在一组展柜前停下脚步。里面展示的是几封泛黄的信件和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三位年轻人站在一堆物资前,背后的横幅上写着“海外华侨抗战后援会”。他屏住了呼吸,因为他在照片中认出了一张熟悉的面孔。

“这是…...”他轻声说。

宋禾站到他身旁:“没错,那是你的曾祖父黎绍钧先生。旁边的是我和宴倾的曾祖父宋凛先生,还有亦川的曾祖父晏云深先生。”

三人震惊地交换了眼神,随即俯身仔细观看展品。文字说明记录着三位实业家如何在战争期间组织海外华侨捐款捐物,如何冒险将医疗设备、通讯器材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运回国内,支持抗战。

“我从没听爷爷详细说过这些,”晏亦川轻声说,“只知道曾祖父那代人在战争期间做了很多事。”

宋禾指向另一组照片:“这是1943年,他们三人冒险回国,亲自到前线慰问将士。这张照片是在太行山区拍的。”

照片上,三位衣着体面的先生站在简陋的土房前,与几位八路军同志握手。尽管衣衫褴褛,面带倦容,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坚定而明亮。

“为什么家里从来没详细告诉我们这些?”宋宴倾忍不住问道,声音里有一丝不解。

宋禾叹了口气:“那个年代,很多事不能公开。他们的许多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甚至冒着被日寇追杀的危险。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故事被封存起来。直到最近,一些档案才被解密。”

他们继续往前走,展览展示了三位实业家如何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为抗战服务——黎家的航运公司秘密运输物资;宋家的工厂转产军需用品;晏家的银行系统协助资金流转。

在一组模拟场景前,四人停下了脚步。这个场景再现了一个地下无线电通讯站,说明文字提到:“黎绍钧先生提供的电台设备为敌后抗战提供了重要通讯支持。”

“我想起来了,”黎知许突然说,“爷爷的书房里有一台老式无线电,小时候我问过他,他说那是曾祖父留下的‘老古董’。”

宋宴倾站在一张地图前:“看这里,1944年,曾祖父们组织了一支车队,沿着这条路线穿越西南山区,将药品送往延安。”

晏亦川凝视着玻璃柜里的一本旧日记本:“这是一个得到他们帮助的医生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如何收到海外捐赠的医疗设备,拯救了多少战士的生命。”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展示了三位实业家在建国后的贡献,以及家族后代如何继续他们的公益事业。当看到自己参与扶贫项目的照片也出现在展览中时,三人都愣住了。

“这个展览不仅关于过去,”宋禾轻声说,“也讲传承。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延续他们的精神。”

走出展览馆时,已经下午三点。四人沉默地走着,各自消化着刚才看到的一切。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爷爷总是强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晏亦川首先打破沉默。

黎知许点头:“我记得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升旗,他说:‘知许,你要记住,家的命运永远跟国连在一起。’今天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宋宴倾掏出手机:“我得给我爸打个电话,多问点事。”

宋禾按住他的手:“晚上家宴再说。现在带你们去个别的地方。”

车开到一条胡同口,四人步行进去,在一扇不起眼的红门前停下。宋禾敲敲门,一位老人开门看见他的军装,立即侧身让他们进去。

院子里别有洞天,是传统的中式庭院,青砖灰瓦,回廊蜿蜒。老槐树下摆着藤椅,几位老人正在喝茶聊天。黎知许一眼认出其中一位——

“爷爷?”他惊讶地叫出声。

黎鹤声转过头,笑眯眯地说:“来了啊。”

不光黎知许的祖父,宋宴倾的祖父宋怀谨和晏亦川的祖父晏西岭都在。三位老人和一群同样年长的老人坐在一起,那些老人大多穿着传统的中山装,虽然年纪大了,但腰板笔挺,目光炯炯。

“这是……”宋宴倾小声问宋禾。

“每年今天的聚会,”宋禾低声解释,“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后代的小范围聚会。咱们三家一直都有人来。”

一位满头银发但精神很好的老人走过来:“小禾,这几位年轻人是?”

宋禾立即立正敬礼:“李将军,这是我弟弟宋宴倾,这两位是他朋友,黎知许和晏亦川,都是黎家和晏家的后代。”

老人眼睛一亮:“黎绍钧的曾孙?好,好!”他握住黎知许的手,“你曾祖父是我父亲的救命恩人。1944年在河南,我父亲负伤,是黎先生组织的医疗队救了他。”

黎知许不知该说什么,只好鞠躬:“这是我家的荣誉。”

另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被推过来:“宋凛的孙子?你曾祖父的车队曾经穿过三道封锁线,给我们团送冬衣和粮食。那个冬天,我们没冻死没饿死,来年春天才能继续打鬼子。”

宋宴倾肃然起敬:“曾祖父从没提过这些。”

“他们那代人都这样,做了天大的事,也觉得是本分。”老人感慨道。

晏亦川也被一位老太太拉住:“晏云深先生设的奖学金,让我这个乡下丫头能上学,改变了一辈子。请一定替我给他墓前献束花。”

三个人被这群平均年龄九十往上的老人围着,听他们讲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每个故事都和他们家族有关,每个故事都让人动容。

黎知许注意到祖父安静地坐在角落,微笑看着这一切。他走过去蹲在老人面前:“爷爷,怎么从不跟我们说这些?”

黎鹤声轻轻拍拍孙子的手:“知许,真正的贡献不是为了被记住。你们曾祖父们常说,家国天下,匹夫有责。我们只是尽了本分。”

他顿了顿,又说:“现在告诉你们,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国家需要年轻人记住历史,传承精神。所以今天让小禾带你们来。”

聚会持续了个把钟头,三个人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老人们陆续离开时,黎鹤声站起身:“走吧,家宴要开始了。”

车开到西山一处不对外开放的私人会所。外面看着普通,里面却别有天地,传统中式建筑和现代设施融合得恰到好处。有人专门在门口接待,引他们穿过回廊,来到宽敞的宴会厅。

厅里已经来了不少人。黎知许一眼看见自己父母——黎惟琛和舒锦玉正在和几位气度不凡的中年人说话。另一边,宋宴倾的父母宋烬洺和崔瑜清也在和人寒暄。晏亦川的父母晏沉舟和陆昭宁站在厅中央,和一位穿中山装的老人交谈。

“那不是……”宋宴倾压低声音,“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位……”

宋禾点头:“今天的家宴不光是咱们三家,还有很多相关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