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1 / 2)

阅读指导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在香港被捕入狱后,原载于1946年出版的《文艺春秋》第三卷,是诗人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初读感觉完全不是诗人一贯的写作风格,没有一丝的忧郁、哀伤、自艾自怨,反而充满了不屈的斗志、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正气。这首诗的创作可以视为诗人风格由象征到现实的过渡,也可以视为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带来诗人创作风格巨变的转型之作。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通过对祖国大地现在和过去的描写,点明了日军的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的苦难。

“微凉”“冷到彻骨”“在指尖滑出”等具体感觉的描写,在虚拟的环境中传递出诗人真挚的情感。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1]

诗人用直接抒情的手法写出了对解放区的渴望,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的乳”来表现对于解放区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