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王阳明:全三册 > 第十一回 败朝局阁老遇罢黜,护正气守仁熬苦刑

第十一回 败朝局阁老遇罢黜,护正气守仁熬苦刑(2 / 2)

内阁三位阁老是一起走的。边走边商议对策……这是三个老伙计最后一次凑在一块儿商量事情了。

“眼下咱们怎么办?”

闷头走了半天,刘健咬着牙说:“朝局已是如此,这个首辅也没意思了,我准备上奏致仕,你们二位呢?”

刘健嘴上说要致仕,其实是个“以退为进”的主意。三位阁老一起请求致仕,这对皇帝是个压力。若皇帝肯给内阁一点儿面子,挽留三位阁老,朝局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谢迁立刻说:“首辅之言有理,眼前只能这么办了!如果皇上能念着先皇托孤之情,顾恤咱们这几个老臣子,把这件事再重新想一想,或者还有一丝转机,若皇上真是一意孤行,我等留在朝中也没意思。”

确实,这是最后一招了。毕竟这三位阁老都是弘治皇帝托孤的臣子,都曾经在东宫当过师傅,手把手教过正德皇帝读书写字。再怎么说,皇上总要念他们一点儿情吧?

第二天一早,刘健、李东阳、谢迁同时上奏,请求致仕。

到这时候,三位刚直了一辈子的老臣情绪也都已经失控了,说得难听点儿,这三个老头子已经不想活了!递给正德皇帝的最后一道奏章言辞凛然,简直就是在指着鼻子训斥皇帝:

伏见旧年以来,龙颜清减,心切忧惶。传闻每夜戏乐,有妨寝膳。皇城禁门开闭无节,甚至入市交易,全无扈从,皆由左右诱引,以致圣心荒怠,政令乖违,财尽民穷,上干天变。昨者,府、部、科、道等官,合词累奏,皆谓瑾等狎昵**巧,罪大恶极,乞明示典刑。臣等读未终篇,涕泪交下。连日司礼太监李荣等三至内阁,传示圣意。乃谓瑾等自幼服事,不忍遽行斥逐。

夫人君之于小人,若不知而误用,其失犹小,天下尚望其能知而去之。若既知而不治,则小人狎玩,愈肆奸邪,正人危疑,被其离间,天下之事无可复为,必至于乱亡而后已。且邪、正必不两立。今满朝文武、公卿科道,皆欲急去数人,而使之尚在左右,非但群臣尽怀疑惧,而此数人者亦恐不能自安。上下相疑,内外不协,祸乱之机,皆自此始。宗社所关,诚非细故。

“人君之于小人,……必至于乱亡而后已”,这么厉害的话从当朝阁老嘴里说出来,实在让人惊讶。

奏章上竟有这样的话,只能说明这三位阁老直到这时候还没对这位他们从小看着长大的皇帝彻底失望,仍然希望朱厚照能够幡然悔悟……

可惜几位老臣并不知道,早在下定决心依赖太监、抛弃内阁、痛治文臣、巩固皇权的那一刻,朱厚照就不再相信大臣,也不看大臣们递上来的奏章了。

在刘瑾等人的挑唆下,朱厚照以为大臣们抱成团儿和皇帝对抗,感觉皇权受到了威胁,在那一刻,这位皇帝已经昧掉了“良知”。如今,保全刘瑾、张永、谷大用、丘聚这几个太监只是整件“大事”的第一步,为刀斧,对朝臣进行一场毫不留情的大清洗!这时候,他哪里还肯看阁老递上的奏章?

结果内阁三位阁老请辞的奏章根本没到皇帝手里,而是送进司礼监,摆在了刘瑾的案头上。

看了这三份“请求致仕”的奏章,刘瑾乐得敲着桌子哈哈大笑:“太好了,我正想着法子打发这几个老东西呢,他们倒识趣,自己走了!”

刘瑾到底没文化,政事上糊里糊涂。太监张永赶紧在一旁说:“内阁辅臣辞职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按规矩皇上要下旨加以挽留,至少三辞三留,这才能准其致仕。”

刘瑾冷笑一声:“这你就不明白了。辞职的是阁老,可挽留他的是谁?是皇上!今天这种情况,你觉得皇上还有心要挽留这几个老家伙吗?”

刘瑾也许政事上糊涂,可他是天下最懂得正德皇帝心思的人,这句话说得很对。眼下正德皇帝根本没有挽留这几位老臣的意思,他巴不得老头子们快些走呢。

自从那夜斗垮了王岳,争下司礼监掌印的差事以后,在这几个太监里刘瑾就成了头头儿,另外几个人一切事都听他的:“依刘公公的意思咱们怎么办?”

刘瑾瞪起一双狼眼恶狠狠地说:“还用说!赶紧让这几个老浑蛋滚蛋!”又想了想,“等等,如果一次把三个老家伙都打发走,内阁就空了,事儿太难看。我看就让刘健和谢迁致仕,留下一个李东阳,让他做首辅。”

丘聚忙问:“听说李东阳这个老东西最有智谋,在朝廷里又有一大帮学生故旧,现在留下他,会不会跟咱们找茬子?”

刘瑾冷冷一笑:“放心吧,只要皇上站在咱们这边儿,天下就没有一个人能找咱们的茬子!我之所以留下李东阳,一是因为他文才高、名气大、学生多,把他留在内阁咱们脸上好看;二来正因为他足智多谋,肯动脑子,就应该明白自己眼下势单力孤,不至于像刘健、谢迁那么犟,不管不顾跟咱们拼命!”

刘瑾说得头头是道,可丘聚还不放心:“李西涯要是真闹起来怎么办?”

刘瑾仰起头来打个哈哈:“闹?拿什么闹!他不闹腾,咱们让他当这个阁老,给咱们充门面;他要是非闹不可,咱们再罢他也不难。”

刘瑾这些话句句着肉,几个太监都服了。张永又问:“刘健和谢迁走后,谁来顶他们的空子?”

“焦芳算一个。他现在是吏部尚书,资历够了,咱们可以奏请皇上给他个文渊阁大学士,让他入阁。另一个名额嘛,不忙,先让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