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守仁这一跑,就跑进深山野林里去了。
福建地方偏远,山多人少,守仁又是个外乡人,根本不认得路,只知道一味向前乱闯,哪想到自己正在同一片树林子里来来回回地转磨。就这样白天在山林里乱走,晚上胡乱找个地方露宿,走了三四天,一个人也没遇上,在小镇上买的一点儿吃食眨眼工夫就吃光了,只能饿着肚子硬挨。
混到这个光景,王守仁又惊又怕,正想着会不会葬身于此,忽见路边闪出一座小小的道观。
这一下守仁猛然想起在山下小镇里对那几个当兵的编的故事——见山就进,见路就走,自会见到一座道观,神仙就在那里!
这瞎话本是守仁编出来骗人的,可现在真的见山就进见路就走,正在绝望的时候,忽然看到这么一座道观,连守仁自己都糊涂了:难道这就是缘分?此处就是他出家修行之地吗?
一时间守仁心乱如麻,越想越觉得似乎真是这么回事。自己合该在此出家修行,从此跳出红尘外,断却烦恼根。
原来天意如此,冥冥中早有注定。
只是一瞬间,守仁已经打定了主意。上前拍门,好半天才有个小道童出来,并不开门,只问:“是谁?”
守仁整整衣服,恭恭敬敬地说:“在下余姚王守仁,特来礼拜三清。”
荒山野林,天又晚了,忽然有人跑来拜神?小道童也有心眼儿,就从门缝里往外看,见门外的人衣衫破旧,脚上一双烂草鞋,脸上又是泥又是土,样子实在狼狈不堪,不敢轻易开门。又问:“你从哪儿来?”
“从京城来。”
唉!守仁把自己刚悟出的道理给忘了,又说起实话来了。
现在的王守仁只想着走进这间道观,拜过神像,见了观主,跪在地下给人家叩个头,取一个道号,从此就在这里出家做道士。可王守仁偏偏忘了,在当今的大明朝,说实话是没人信的!
听这个叫花子说自己“从京城来”,小道童哪里肯信?正好又有个道士过来,道童赶紧叫他:“师兄,你快来看,这人说是从京城来的。”
道童的话被守仁听见了,忙说:“我真是从京城来的,在下原本在京里担任兵部主事,家父现任南京吏部尚书。”
唉,又一句实话!
守仁越说实话道士越不信,隔着门冷冷地说:“门已经关了,没有观主的吩咐绝不能开,不管你是何人,请到别处去吧。”
一句话说得守仁浑身冰凉,意冷心灰。
哪有什么“神仙”?哪来什么“缘分”?人家道士连门都不让他进呢。
要依守仁平日的脾气,哪会如此低声下气去求几个道士?可现在衣不蔽体,又冷又饿,天也快黑了,如果叫不开门,这一夜怎么熬得过去?
无奈之下,守仁只得咬紧牙关挤出一个笑脸儿来:“在下只想讨一口热汤喝,观里不方便借宿,我在廊子里睡一宿也行,明天一早立刻就走,绝不敢给道长添麻烦。”
这几句话彻底把事儿弄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