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赣巡抚王守仁进驻漳州城的时候,长富村之战已经打响了。
这一次王守仁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到了,先是擒了山贼的眼线,又使个“将计就计”,通过眼线把假消息传了出去,同时官军不从漳州进兵,反而远走赣州,詹师富等人事先未得到半点儿风声,甚至把官军的集中调动误当成了“去赣州整训”,毫无防范,只管待在长富村里享福,想不到几路官兵忽然乘夜掩杀过来,五路齐攻,顿时把长富村的山贼打了个落花流水,仓皇逃窜。刚逃到大伞、芦溪,又被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官军打了个埋伏,前追后堵,四下围定,眼看已经陷入绝境。
有了这套精妙的布置,王守仁早已料定长富村一战必胜,左右无事,就随便找了本书来翻翻。正在消磨时间,杏儿捧着一壶新茶推门进来,见守仁斜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手里捧着本书看,笑着说:“先生可真行,一点儿也不急。”
守仁把书放在桌上,笑着说:“急也没用,干脆不急了。”
其实这是王守仁生平第一次指挥军马,而且他到赣州开府上任时间太短,对手下官兵全都不熟。虽然自己的计划已经考虑了很久,可真的实行起来,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不过这些年王守仁早把性子磨出来了,知道心里越着急,表面上越不能急,说几句笑话,找一点儿忙碌,就把焦躁岔过去了。现在看了会儿书,喝了两碗茶,又觉得手边无事可做,有点心急,就对杏儿说:“反正闲着没事,你平时看书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可以问我。”
见守仁倒有闲情,杏儿想了想,问守仁:“先生平时总说人要立志,可说来说去,‘志’到底是什么呀?”
“志就是人给自己定的理想、目标,也是做学问的着力点。读书,思考,修养心性,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个心里要一早就弄明白,把这个弄明白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再去做,就有了精神,这才能够成功。就像种树,先要把树根插在土里,弄得稳稳当当,这样树才能长起来。”守仁指着身边的椅子让杏儿坐下,“很多人岁数也不小,读书也不少,可你忽然问他一句:‘你这一辈子的理想是什么,立的志是什么?’他张口结舌答不上来;或者胡言乱语说几句无聊的废话,想取个笑,混过去;或者说些什么出家、修行、空寂、虚无之类颓废无用的话。这样的人就是没有理想,没立志向。”
杏儿想了一想,笑道:“这样的人好像很多哦?”
“很多!市井乡里大半的人都误在这上头了!”
“‘误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做人一旦失去了志向,失去了理想,就容易迷失方向,走上邪路。有些成了同流合污的‘乡愿’之徒,有的成了毫无生气的庸碌之人,也就是市井里说的‘混事虫儿’,要是成了这样的人,一辈子也算白活了。这就像一棵树,枝条叶子都长出来了,根却没扎稳,风一刮就倒在地上,成了废物。”
听守仁说得有趣,杏儿笑道:“我就是一个混事虫儿,心里什么志向都没有。”
王守仁的感情虽然迟钝,毕竟他的心眼儿里对杏儿也很亲近,听她说这话,赶紧哄她说:“你不是说要拜我为师读书做学问吗?一个女孩儿家有这样的主意,也算立志了。”
守仁这句哄人的话倒让杏儿心里有点儿不舒服,悄悄撇了撇嘴。
自从弘治十七年来到守仁身边,前后跟了他十三年,眼看着自己都快三十岁了!可在这个傻子嘴里,倒成了什么“女孩儿家”了。
最气人的是:杏儿明明是守仁的屋里人,可这“女孩儿”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呀……
自从守仁夫妇过继了正宪这孩子之后,杏儿就对守仁悄悄改了称呼,再也不叫守仁“公子”,而是改叫他“先生”,又开玩笑说要拜守仁为师,跟着他读书做学问。其实杏儿读什么书、做什么学问呀!这都是在找台阶给守仁下,不让他为难。可到今天杏儿才知道,敢情这个傻子压根儿就没品出自己话里的意思来!
杏儿这些意思夫人都看出来了,王家上下的人大概都看出来了,只有这个笨到极点的王守仁,死活看不出来……
可杏儿早就已经说服了自己,不耍这些小性子,因为她现在明白了:要是跟男人生气,只怕天下的女人全都被气死了!何况眼下守仁正在给她讲学问,也不是使小性子的时候。就硬在脸上挤出个笑容:“那立了志之后又怎么办呢?”
守仁这个人在大事上聪明无比,可在情感这些事上却是个傻子,从来看不出女人的心思脸色,只管接着杏儿的问题答道:“一个人立了志,就要常常在心里念叨着。只要常念叨,就不会忘了自己的目标,这样一来就能持之以恒地用功下去,时间一长就有成绩了。”
“这么说就是要多读书才好?”
守仁忙摆摆手:“不能只是读书!要做‘知行合一’的修身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