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战略是任何时刻都不能停止的工作
“战略是为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只和战斗有关。战斗的实施者是军队,所以战略要研究和军队相关的所有问题。战略是为目的服务,要规定一个适应目的的目标,并把达到目标的一系列行动和目标联系起来。战略必须到战场上去,现场处理问题和修改计划。所以战略是任何时刻都不能停止的工作”,它不是一个“制定—执行”的东西,而是需要不停地修改。因为一切结果都是可能的,而不是肯定能得到的,要得到,还需要命运和幸运。“如果事先的假设恰好符合实际,计划得当,行动又无比协调,那就是天才。”
愚笨的人总是追求新奇的方式,所以容易上当受骗
战略使用的手段和方式都极为简单,并且因为经常反复使用,已为人们所熟悉。天才的作用不是表现在惹人注目的、新发现的行动方式上,而是将一切做得恰如其分。愚笨的人总是追求新奇的方式,今天觉得这个过时了,明天又担心自己要被新潮流抛弃了,所以容易上当受骗。
天才所做的并非不符合理论和规则,而正是最好的规则
天才擅长某种活动的高超的方法和精神力量。天才所做的并非不符合理论和规则。那些片面而贫乏的理论,将它所不能解释的一切归之于超越规则的天才的领域,这是不对的。
因为天才不需要理论,甚至自称颠覆理论,打破规则。但是理论需要天才。天才所做的,正是最好的理论和规则。理论家的任务,就是整理阐明天才是怎么做的和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一个人既是天才又是理论家,那么,伟大的方法论就产生了。
批判中常见的弊病是,把某种片面体系当成金科玉律
克劳塞维茨论批判:批判中常见的弊病是,把某种片面体系当成金科玉律,滥用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滥用名词、术语和比喻,殊不知一切属于一定理论体系的名词术语一旦被从原有体系中抽离出来,就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正确性。
压倒性的投入,才是决定性的
一倍优势的兵力在战争天平上有比最伟大的统帅还大的重量。但是,人们真的认识到兵力优势是决定性的吗?非也!看各国战史就知道了。战史中记录着各种天时地利和神机妙算,却不怎么记录兵力数量。这就像营销案例大谈策略创意,却不谈投资了多少广告费,而对后者压倒性的投入,才是决定性的。不仅能压倒市场,也能帮助平庸的策略创意取得胜利。
诡道没什么用,在战略这个棋盘上,是不存在诡诈的灵活性的,只能采取直接的行动
所谓“兵者,诡道也”,在《孙子兵法》里是很重要的一句话。但诡道没什么用。克劳塞维茨说,在战略这个棋盘上,是不存在诡诈的灵活性的,只能采取直接的行动。所谓佯动,成本太大,比直接行动更危险。
预备队的对比是决定胜负的主要依据
《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就是预备队决胜。奇兵的奇,念jī,不念qí,奇数偶数的奇,又称“余奇”,即多出来的部分,指预备队。战斗时,正兵合战,胜机出现时投入预备队决胜。《战争论》也有类似说法:预备队的对比是决定胜负的主要依据。一旦我们的预备队兵力比敌方少了,就可以认为胜负已定。
组织要尽量扁平,减少层次
一个10万人的军队统帅,他的权限在分成8个师时比分成3个师时大。每增加一级新的权限,他的上级和下级的权力都会缩小。每个指挥官都认为他对他的部队有一定的所有权,你抽调他的一部分兵力,他总是要反对的。总之组织要尽量扁平,减少层次,不过也有限度,就是军团指挥官指挥8~10个单位,次一级的指挥官指挥4~6个单位。
先胜后战的胜是取得成果,战是实现胜利
“在战略上是不存在胜利这个概念的。所谓战略成果,一方面是为战术胜利做好有效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指利用战术上已取得的胜利扩大成果。”对应《孙子兵法》,则先胜后战的胜是取得成果,战是实现胜利。
“等待”是军事行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任何理论还没有把“等待”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但在实际生活中它已经不断地成为行动的依据了,虽然这往往是不自觉的。“等待”是军事行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各种力量和关系进行总的计算,才能算出胜算大小并制定战略
《战争论》的这一段,可对应孙子兵法《始计篇》的“五事七计”,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各种力量和关系进行总的计算,才能算出胜算大小并制定战略。拿破仑说:这是一道连牛顿也会被吓退的代数难题。而克劳塞维茨说,不管怎么算,最终的判断都不可能是纯客观的,而是领导者个人。
要找到整件事情的重心,才能解决问题
每件事情都有一个战略重心,你要找到整件事情的重心,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华与华给每个项目每年做计划,都是四个科目:战略目标、战略重心、关键动作、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