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的基本原则
虎嗅:今天我们要聊的内容是书。看到您的书单我很震惊,首先是您一年要读很多书,其次是您每年写的书也很多,听说快著作等身了。大量的输出就需要更大量的输入,首先想请问您现在一年要读多少书,怎么读的?
华杉:著作等身是我给自己立的一个目标,我说我要利用我的身高优势早日达到著作等身。在我公司的展厅里面,就画了一条著作等身线,地上摞着我已出版的书,现在已经到腰的位置了。
至于说一年会读多少本书,具体我也答不上来,我猜可能是30本到50本。这两年我读的哲学书比较多,读得也比较细。
读书我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每读一本书,一定都要把它读完。
有些人读书是翻开就放下了,或者是前面几页还画重点做笔记,后面就跟新的一样了,不能坚持。
曾国藩说:“读书,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这个规矩我算是执行了一半,我读书是同时读两三本,可能是这本读一半,又拿起其他的书,像上午上语文课,下午上数学课一样。但我每一本书都一定会读完,而且是至少会读两遍半,这是我执行的那一半规矩。
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可能是一章一章地读完,第二遍的时候就会画下重点,还有半遍就是把我觉得重要的内容记下来,一般我是直接用手机写笔记,然后发在朋友圈和微博上。
2时间管理原则
虎嗅:您不仅要读书、写书,还要管理公司,那您在读书这件事上,是怎么进行时间管理的?
华杉:世上每个人都很忙,但是很多人都是瞎忙。我能同时完成很多事,而且每件事都有成果出来,这又是我的另一个习惯,叫成果物思维。
《论语》里面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也都会反省自己,问自己今天的成果物是什么?我做的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成果物,没有成果物的事情,我不会去做。
曾国藩有三字经,叫“少举事”,就是你不要给自己找那么多事。我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一共就那些事,其他事我一概不做,所以我实际上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忙,还是比较从容的。
我的时间管理方式:
第一,时间一定要固定地使用。像我一般每天早上5点起床,5—7点是我每天的写作时间,日日不断,那一年就有70万字,20年就有1400万字。在车上的时间,我通常会用来读英语。周末双休的话,我会尽量保持整整两天都在读书。
第二,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要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绝不稀里糊涂地给别人用。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要铁石心肠,你宁愿得罪人,也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第三,保障休息,在疲劳感来临之前休息。时间靠什么来保障?靠休息来保障,一定要保证休息,而且要在疲劳感来临之前休息,不要累坏了才休息。
3该不该追热点而读书
虎嗅:包括现在很多人读书都是说利用碎片时间,还有很多人喜欢追求读新书,觉得不读新书就落后于时代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华杉:您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首先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说用碎片时间来干事,那就已经把时间用错了。时间不应该碎片化,如果你的时间是碎片化的,就证明你这个人做事情很没有规划。
其次,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读新书,就落后于时代了,那就说明他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
比如他听说了“元宇宙”,然后就想着要去读元宇宙方面的书。这就证明他已经落后了,因为他居然现在才知道元宇宙。
元宇宙的理论源头,可以从唯心主义的哲学开始。康德认为人类看到的只是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还写了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些都是元宇宙的哲学基础。
后来到了巴甫洛夫,他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心理学实际上是两条线,一个就是弗洛伊德,他讲潜意识、讲精神分析。巴甫洛夫就说精神分析都是你自己在分析,你有实验吗?有数据吗?他说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肌肉和腺体的反射是真的。
所以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先接收刺激信号,再做出行为反射,并且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反射越大。华与华的品牌设计和营销传播方法,都是基于这样的原理。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维纳开创了控制论,他被称为“信息时代之父”。他认为刺激反射的回路在生物体里面有,在植物里面也有,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刺激反射的回路从生物体里面抽出来,放到机器里去呢?
于是他提出了机器学习和机器繁殖的概念,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开始。在控制论里,控制不是trol,而是Cyber,Cyber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赛博空间。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可以被抽离出来的刺激反射回路,那我们利用机器置换掉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之后,就能进入一个新的宇宙,这就是元宇宙的概念。
元宇宙的概念并不是全新的东西,而是人类几千年的探索。理论上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新的,新的是它的应用技术,但如果你不是专业的,你也追不上,你只需要看他们有什么新技术提供给我们就好了。如果是为了追寻新东西而去读书,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焦虑而已,没什么意思。
读书我觉得还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说的,你要学习什么东西,就要切己体察,事上琢磨。自己今天到底在做什么事,怎么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学习就是你对世界、对知识的探索,它本身是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探索。
不要一出现新东西,你就想赶紧跳到里面去,其实你也跳不进去,不如把今天的事做好。就像德鲁克说的——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
4年轻人适不适合投身广告行业
虎嗅:现在应该有很多年轻人想投身广告行业,现在的广告行业,您觉得跟您那个时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要怎么去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去做广告行业呢?
华杉:我觉得现在投身广告业,应该是最好的时候。2002年我创办华与华的时候只有5个人,当时我就对另外4个人发表了演说,提出了我们公司的纲领——重新发明广告业。
华与华做了20年,已经完成了“重新发明广告业”这个事,所以现在年轻人正好可以加入进来。
第一代广告人是从美国开始的,就是奥格威、霍普金斯、韦伯扬他们,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且当时广告业也处在商业社会的最前沿,他们建立了一整套的方法论。
但是这一代人逝去之后,现在应该是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了,遗憾的是他们的武功基本上已经失传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只顾着挣钱,留下的知识和书太少了,在传道授业上做得不够。
华与华作为在过去20多年里发展起来的新的“祖师爷”——我自称是祖传三代的第一代——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建立了比第一代更完备的体系,在未来的20年里,华与华应该会有新的发展。
5能不能成功是命运的安排
虎嗅:其实每个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踌躇满志,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就,您觉得是什么真正拉开了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呢?
华杉:要说到踌躇满志,我想我现在比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更加踌躇满志,因为五十而知天命,我觉得我现在更能够去设想我能走到哪一步。
所以,志向并不是年轻人专属的东西。比如说一个已经六七十岁的领导者,实际上会有更大的志向,因为他到今天才有了这个能力和那么多的积累。
哪些人能成功,哪些人不能成功,我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这个命运首先是从你的家庭开始的。
从家庭再往前,可能就是来源于你的国家和时代,如果你生在阿富汗,那你就什么也不用讲了。有了国家和时代的基础,然后我们再来看你出生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比如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应该说我是我父母的一个成功的产品,我的性格、意志、学习习惯和我的志向,百分之百都来自父母的赋予和培养。
比如说从5岁开始,妈妈就会每天早上带我去跑步,跑到我们那个山村的山腰上,妈妈就会给我讲一个故事,讲武松打虎、李寄杀蛇、曹冲称象之类的。
讲完这些故事再散步回家。我这一天的任务,就是要把妈妈讲的故事写下来,不会的字就用拼音来代替。有了这样的习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作文就是班上最好的了。
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妈妈也都会帮我修改,修改之后我再誊抄一遍,交给老师。有时候在交之前,我自己也会再看看什么地方还可以改一改。有一天老师就看到我已经誊抄得很整齐了,但很明显上面又有修改,他就问我说:“华杉这个是你自己改的吗?”我说:“是的。”他给我的那个赞许的眼神,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还有第二件事情,有一天我们道真县里来了一个摄影师,他还带了一块画板,上面画了一个飞机,中间抠了一个洞,小朋友们可以戴一个飞行员的帽子去拍照,拍出来就好像在飞机上一样。
后来老师让我们以这个为题写作文,其他同学都在写仿佛自己驾着飞机在蓝天翱翔,只有我一个人写的是我梦想坐着飞机出国考察。
我小学就能有这样的行为和思维,这其实都是父母的影响。从小父母就觉得,只有拿到诺贝尔奖才算是有成就的,没有拿到诺贝尔奖就属于一般人,我离这个还是太远了。
对我自己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了。当然也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家庭氛围,他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命,是你自己的努力。其实你的本事,也是因为有一些人、有一些事改变了你的轨迹,然后让你进入好的轨迹,你才学到这些本事,如果不进入这个轨迹,可能一辈子还是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6人生不能冒进,要留有余地
虎嗅:这几年因为疫情,很多企业家或个人都遇到了一些低谷和至暗时刻,也想问一下您,不管是疫情期间或者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您的至暗时刻是什么样的?然后是怎么去度过它的呢?
华杉:我好像也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从小家庭,然后到工作,到创业,到发展,我觉得都还挺顺风顺水的。
这可能跟我的心态有关,就像我写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里面讲的“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战而胜之法,而是先胜后战之法”。
我从来没有绷得太紧,而且一直很本分。比如我有做咨询和做广告的天分,那我就做了20多年的广告。在这20多年里,很多人都觉得咨询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建议我换个赛道。但我从来没有换赛道的想法,我也不感兴趣,然后我也不会冒进,我永远都保持留有余地。
有些企业家为什么会遇到至暗时刻?因为他选择了负债经营。可能为了扩张,就借了很多的钱,形势一旦不好,就崩断了。
很多人有那种征服者的性格,所谓征服者就像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这类的。征服者他的惯性就是要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范围,直到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为止。
但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一旦它超出了你的控制能力,那你就快到至暗时刻了。我清楚自己的控制能力范围就那么多,所以我永远只在这个范围里面活动,要失败也不太可能。
打个简单的比方,华与华不投标、不比稿,给钱就干,不给钱就不干。不管是天大的客户,多大的**,我绝对不会说他没付我钱,我为了得到这个项目就先给他做事。每个月我们能保持应收尽收,就没有收不回来的款。因为只要客户拖欠,我马上就给他熔断,直接不做了。
开始的时候我们公司同事不听,因为对于他来说,少一个客户,他的提成、他的收入就会少很多。有客户拖款,我们的人还使劲给他干活,希望稳住他继续付钱合作。我就告诉他们,宁愿这个客户不要了,也不许继续给他干活,如果你再继续给他干活,我就连你都不要了。
这个观念我扭转了好多年,现在他们都服了,没有人会再继续给不按时付钱的客户干活了。如果这样熔断后,小组没有客户了,那该休息的就休息,平时也挺累的,我又不会少你一分钱工资。
7生病是上帝的礼物
虎嗅:那您这样的心态或者说哲学思维,是怎么确立下来的?
华杉:哲学家费希特说过一句话:“一个人选择什么哲学,取决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我有这样的哲学思维和心态,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就像华与华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叫“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如果客户都不给你钱了,你还要去做工作,这是不是你的贪心?你不给我钱,我就不要了,是不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如果你贪心,死咬着别人的钩不放,那你只能被人拽下去了,就这么简单。都是因为你自己那么一点点贪心,然后咬人家的钩,就被人家拽下去了,就这么简单。
另外,如果非要说至暗时刻,只能说在健康上遇到过一点问题。大概在2009—2010年那段时间,创业前期太拼了,那个时候我的工作量巨大,有时候一天要飞两三个城市,一年飞200多趟,每一个客户都要自己亲自去见,去提案。
我可能早上飞哈尔滨,午饭就在飞机上吃了,然后下飞机直奔客户公司,下午2点跟老板开会,之后又直奔机场,在机场吃个晚餐,晚上9点飞回上海。第二天早上到公司给大家开完会,吃完午饭下午又要飞到贵阳去。长此以往,就把身体搞垮了。
再加上每天都在想创意,那时候我的床边都放着一个本子和笔,因为可能睡着睡着,嘣一下就想到一个创意,必须马上起来把它记下来,连做梦都在想创意。过度疲劳加上用脑过度,就造成了我整夜整夜睡不着,就得了焦虑症。
刚开始一年多,我也不知道是焦虑症,因为检查身体什么毛病也没有发现,就去扎针灸、吃中药,也没效果。后来有个朋友告诉我说,你这个可能是焦虑或者抑郁,然后就看了专业医生,开始吃药,但从此这个药就不敢停了。所以要说最难的时候,可能就是那几年。
那次生病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对我来说生病也是上帝的礼物,促使我改变。那个时候我们公司已经做了10年,也带出了一批骨干,生病后我就开始让我们肖总做总经理,也在2014年开始搞合伙人制。
也是从这以后,公司发展得特别快,开始脱离过去那种完全由我和我弟两个人来干活,其他人只是打下手的作坊时代。那时候我不得不把事情交给,也为公司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所以这也是件挺好的事情。
8学习最重要的是切己体察和知行合一
虎嗅:您写了很多关于传统著作的解析,其实关于国学,最近几年争议还挺大的,有很多人可能会说儒家的传统,可能也是我们落后的根源,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的?
华杉:有人认为它是我们落后的根源,我也同意。因为我们今天好的一切和坏的一切,你都可以归因于它,就是儒家思想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我弟弟就比较反对儒家的这些东西,但是我说就算你反对,你也是儒家。他说:“我知道我是儒家,但是我要敢于反抗。”我觉得他说得很准确,儒家思想是在我们血脉里,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可以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它打造的,这里也建议大家去读一下“华杉的弟”的诗集《有人写诗》。
对于学习儒家思想,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切己体察和知行合一,你还是要在行动当中去学。王阳明曾经讲过,圣人“不离日用常行内”。圣人之道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想想圣人会怎么做,你再去效仿他们。
比如渴了喝水,先想想如果是孔子会怎么喝?如果是苏格拉底会怎么喝?如果是康德、黑格尔、华盛顿,会怎么喝?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先想一下圣人的做法,然后选择一种去知行合一。
当然你可以说这件事我不想学孔子,我就愿意像苏格拉底一样去做,或者我愿意像华盛顿一样去做,不管你学谁都可以,重要的是你要一件件地知行合一。这个在《孟子》里叫作“必有事焉”,就是说我们讨论问题,一定要有具体事,有具体事才能知行合一,如果不能知行合一,这个问题就是空谈,就没有意义。
比如学国学,其实没有一个学问叫作“国学”,所谓的国学里也有很多派别,就算是儒家思想,也都有差别。事实上你对任何一种哲学,都不是照单全收,还是得一事一议,就是每一件事,实际上你都得做出自己个人的选择。在你选择的时候,你会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9《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是一个广告
虎嗅: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聊书的环节,第一本是您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前段时间很火的《狂飙》里,被称为高启强的人生之书。那这本书对您意味着什么?
华杉:其实《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本书,算是华杉讲透儒家思想系列书的广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本来没计划写这本书,我思想的哲学底子还是儒家,所以我就想写一套“华杉讲透四书系列”。在我准备开始写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写了一本《华杉讲透〈论语〉》,会有人看吗?我是做企业的,好像跟《论语》八竿子都打不着,别人可能觉得你只是玩票的。
后面我又一想,我是搞战略的,那我写本关于兵法的书应该就跟我的身份比较契合。如果我先写一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卖火了之后,就有了国学大师的标签,那这个国学大师再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王阳明传习录》,这就很自然了。
所以我是顺应着这样的考虑,临时决定把《论语》放下,开始写《孙子兵法》。然后大概写了183天,我就把它写完了。现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卖了100多万册,但《华杉讲透〈论语〉》才卖了十几万册,《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也卖出超过10万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