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苏东坡传:全三册 > 七 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七 错而能改,善莫大焉(1 / 2)

自从仁宗庆历年间大宋与西夏议和之后,西夏军马十多年未犯边境,这次西夏大军忽然来犯,既是趁大宋新君继位国事忙乱想在边境捞一笔好处,也是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

西夏国君李元昊是个枭雄,在位十六年间西夏兵强马壮逞凶一时,可西夏是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政治极不稳定,君臣父子自相残杀。李元昊死后李谅祚继位,西夏开始逐渐衰落。

西夏是个虎狼之国,对大宋怀有勃勃野心,李谅祚继位之后国力大不如前,也需要一场胜仗振作士气,就趁大宋国丧的机会提兵进犯,一鼓作气突破会州、西安州直犯顺德军,攻克静边寨,包围同家堡,左近的渭州、秦州、陇州、凤翔各府顿时暴露在西夏军的铁蹄之下。

好在当朝宰相韩琦有雄才大略,人在京城,眼睛始终盯着西北。西夏大军刚一出动,京城已经接到警报,韩琦分析了西夏国内的虚实以后,认定这场进犯只是虚张声势,就像夏天的雷雨,看着电闪雷鸣,其实转眼就过。只要渭州前线顶得住,西贼很快就会收兵而去,雨过天晴。

看透西夏军的虚实以后,韩琦请求皇帝派端明殿直学士王素出知渭州,调动兵马就地应战。又命凤翔太守陈希亮打开官仓为前敌提供粮草。

陈希亮带兵多年,临危不乱,立刻调动军马安排粮草,不过数日,已经把第一批军粮送到渭州前线。

此时王素也已赶到渭州。

王素是前朝宰相王旦的儿子,向来以干练沉稳著称,早年做过渭州太守,对当地军情民情十分了解,一到渭州立刻整顿人马布置防务,严阵以待。地方军马此时已经稳住阵脚,见朝廷重臣到了前敌将领们也有了主心骨,加之粮草送达,军士足食,士气大振。而西夏军**,虽然占领了几座城池,自身损失也不小,力量已疲,又见大宋方面似有准备,觉得讨不到便宜,烧杀一阵就匆匆退兵了。

西贼虽退,然而沿边数百里也被兵祸夷为平地,各处军马齐集渭州、秦州,几十万大军的粮草都由凤翔府支出,顿时仓廪告急无粮可派。

眼看强虏刚退,边境尚不稳固,军粮又不凑手,远在京师的宰相韩琦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命令各府县在当地逢三丁抽一,组织义勇,以抗外侮。

所谓“义勇”,就是把地方上的农民召集起来,发给刀枪让他们协助防守寨堡,若敌军来犯,就和官军一起上阵杀敌。此时西贼刚退,局面危急,百姓们吓得魂飞魄散,倒也肯做这个义勇。可过了一两个月,眼看西夏军已退得无影无踪,那些召集回来的“义勇”们就呆不住了。

依照大宋王法,义勇不算朝廷官兵,这些人的衣食都要自己准备,朝廷不管。西夏进犯之时朝廷急着用兵,手里又没粮食,临时招募农民充当义勇还情有可原,但敌军已退,朝廷却不愿把招募起来的十四万“义勇”遣散,弄得这些农民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还要让家里人给他们提供衣食,在这里白白给朝廷当兵服役,却又无贼可防,没仗可打,时间稍长,这些人哪还呆得住?个个都想逃跑。而宰相韩琦认为西北空虚,贼势难测,朝廷很需要这些“义勇”,为了控制住这些人,韩琦给秦凤路各府县下了敕令:凡所募义勇一律在手背刺字,以防逃走。地方上务必严查,有手背刺字的就是“逃犯”,一经查获立即治罪!

宰相的手敕一到,各地马上雷厉风行办起事来。那些招募来的农夫正在军营里发着牢骚,忽然被官军用刀枪逼迫着赶出营盘,押解到衙门里来逐一在手背上刺字,以防逃蹿。

朝廷招募义勇本是保家为国,哪知弄来弄去,这些保家为国的农夫竟成了罪犯,被强迫在手上刺字!这些人顿时明白,朝廷下令“刺勇”,是让这些不吃军饷、不穿军装的农民白白给国家当一辈子的“义勇”!这一下哪还有人愿意?哭的、骂的、与官军打闹的,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朝廷公然实施如此恶政,真是骇人听闻!苏轼立刻写了札子准备递送朝廷,请求停止“刺勇”,放百姓回家务农。

但这一次苏轼比平时多了个心眼儿,递上札子之前先把这些事大概和夫人说了说。这些政事夫人不懂,就劝苏轼,不妨先和太守商量一下。

若在以前,这话苏轼绝不肯听,现在苏学士对陈太守的看法和从前不同了,听了夫人的劝说觉得在理,就找个机会来见陈希亮,小心翼翼地问:“这些日子很多人都在抱怨‘刺勇’,下官在地方任职不久,事体所知有限,想向大人请教:这‘刺勇’之事有先例吗?”

苏学士平日心高气傲,这样虚心下气向知府请教还真是头一回。见他这样,连陈希亮都愣了一下,把苏轼看了半天才缓缓说道:“‘刺勇’之事在秦凤路并无先例。早年在此地连招募义勇的规矩都没有。仁宗庆历年间西夏叛乱,叛军攻入秦凤路,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百姓死伤几万人,被掳走的人口有十几万,那是一场大劫难!朝廷不得已才下旨在秦凤路招募义勇。当时的定例是每三丁抽一人充当弓箭手或壮丁,叛军不来,就在家里种地,叛军若来,立刻召集义勇协助官军守城。”

苏轼点点头:“这么说招募义勇是有先例的,但‘刺勇’却无先例……”

苏判官话里的意思陈希亮也明白,手抚额头叹了口气:“义勇制度是很厉害的,凡被招募为义勇的,一辈子都算是‘义勇’,平时可以回家种地,但官府有事必须随叫随到。有的人想出去做买卖,或者在别处买了产业打算搬走,因为当了‘义勇’就走不得。若私自走了,查到就是罪过。结果百姓都被‘义勇’二字捆住手脚,当然不愿意,有些人不通知里正就举家迁走,再也找不到了。偏偏朝廷又有规定,‘义勇’的员额一旦定下来就不能缺失,比如一个县派定的义勇员额是五百名,如果核查后发现只有四百九十人,就是县令的责任,这么一来当官的就要想办法制止义勇流失,于是有了‘刺勇’的办法:手背刺了字,就算逃到别处,官府衙役一看便知,立刻就能抓回来——‘刺勇’的规矩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