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商英是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属于“三司系”门下的晚辈,资历在吕惠卿、章惇、曾布、李定等人之下。后来张商英担任检正中书刑房,举荐舒亶做御史,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因为舒亶写一手好文章,张商英就把女婿写的文章给他看,想请舒亶指教。哪知舒亶在神宗面前反咬一口,说张商英为让女婿中举而暗中向他托请,结果张商英被贬了个监赤岸盐税的倒霉差事,从此一蹶不振。
如今张商英好容易混成个开封府推官,和他早前的地位差得太远。张商英老谋深算,看出太皇太后器重苏氏兄弟,刘挚憋着要和苏轼作对,就到苏轼门上拜访。寒暄几句,张商英问苏轼:“子瞻早前外放杭州,朝廷正直之士都为你鸣不平,当时我在外头,不知朝廷里的事,究竟是谁要害子瞻?”
大宋朝廷规矩,京官地位高,地方官地位低,所以“外放”等于“贬谪”。然而苏轼外放杭州知府却不是遭人陷害,是他自己厌恶党争,坚决要求离开朝廷。听张商英这么说,苏轼忙解释道:“去杭州做知府是我向朝廷反复请求得来,并非受人陷害。”
苏轼说的是实话,可惜这实话太离奇,张商英不信。笑着说:“子瞻何必瞒我?明明是贾易受程颐唆使出来害你!”说到这里把话锋一转,“如今程颐不在朝廷,贾易也外放了,可子瞻刚回京师,贾易立刻被人提拔做了侍御史,这里头有文章。好像有人不愿意子瞻回来……”
张商英把话说了一半,停住了。
在张商英想来,朝廷里“朔党”、“蜀党”斗争不休,不愿意让苏轼这个“蜀党首领”回朝廷的当然是“朔党”首领刘挚,这事太明显,所以无需挑明。可张商英哪里知道,苏轼在党争上头最糊涂,根本弄不清状况,听张商英把话说了一半,他这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半天才问:“何人不愿意让我回朝?”
苏轼这一问,张商英竟不知怎么回答,只能嘿嘿地笑了两声:“子瞻是谦谦君子,不愿跟小人斗争,若给我一把草盖头,老夫替你到乌寺呵佛骂祖,如何?”
张商英说的是个隐语。所谓“草盖头”是引荐的“荐”字。“乌寺”指的是御史台。张商英是说:如果苏轼能引荐他进御史台,张商英愿意给苏轼做马前卒,跟贾易、刘挚等人狠斗一场。
苏轼回京之时刘挚已经拜相,他的亲信刘安世做了御史中丞,王岩叟担任枢密使,梁焘担任礼部尚书,下边又有杨畏、朱光庭、贾易这些勇猛的御史做打手,势力极大。张商英这时候跑来投靠苏夫子看似有些欠考虑。其实张商英考虑极深,他已看出太皇太后执政的中心是扫清“朋党”,而刘挚等人结了这么大一个“朋党”,早晚必被太皇太后收拾。张商英甚至已经预感到,苏辙升任门下侍郎,苏轼回来做翰林学士承旨,很可能就是太皇太后消除刘挚朋党的先兆。
张商英是个非常厉害的政客,在政治上有未卜先知之能。眼下他混得不顺利,可等到哲宗亲政以后,此人靠着做打手起家,战败曾布,斗倒蔡京,着实当过一轮宰相。
可惜这个厉害的人物也和太皇太后一样,什么都能看透,就是看不透苏子瞻!不知道这是个全无政治头脑的糊涂夫子。结果张商英一番精妙算计苏轼一点也没明白,只听出一句话:张商英想靠苏夫子引荐做个御史,然后为苏夫子做爪牙去攻击同僚!
苏学士的脾气又直又硬,听了这些无耻的话顿时翻脸:“这是什么话!朝廷大臣即便争执,自有皇上和太皇太后主持大局,互相攻讦倾陷岂是臣子所为?你能说出这话,可见你的心思和苏某不同。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你以后不要到我这里来了!”
自从神宗执政以来,执政重臣培植心腹做御史攻击政敌,已经成了朝廷惯例。王安石、吕惠卿、蔡确、司马光以至今天的宰相刘挚,个个都是这么做的。现在张商英这个厉害角色自告奋勇要给苏夫子当“打手”,换作别人,肯定欣然接受,哪想到苏轼竟翻了脸。张商英又羞又气,只得退了出来。
张商英走后,苏轼的一肚子火气还没发完,当晚就写了札子弹劾张商英。结果张商英被罢去开封府推官,外放为淮南提刑。
苏轼,大概是大宋朝廷中最奇怪的大臣。这一轮莫名其妙的冲突使他和张商英之间结下了深仇。等哲宗亲政,张商英终于爬了上来,立刻就冲苏轼兄弟二人下手,狠狠报复一顿。
更麻烦的是,苏夫子光明磊落,不肯与张商英之辈同流合污。可朝廷里像他这样的傻子仅有一位。就在张商英被贬的同时,侍御史贾易已经递进札子弹劾苏轼。弹劾的借口是:苏轼离开杭州之前上了一道札子,报称两浙一带发生水灾,请求朝廷发钱米救济,而据贾易所知,两浙一带根本没有灾荒,苏轼所报不实!
两浙有没有灾?当然有!
苏轼到杭州的时候当地大旱,第二年旱灾缓解了,第三年却忽然转成了水灾。这时苏夫子已经快离任了,仍然上札子请求朝廷发粮米赈济。如今朝廷下发的粮米还没拨下去,贾易却“咬”了过来!苏轼倒不怕被人咬,只是这一扯皮,朝廷必须迟发钱粮,吃亏的是两浙一带受灾的老百姓!
要说治理地方,苏轼是个能手;说到陷害官员,贾易才是高人。他硬说两浙“无灾”,就是猜透了地方官的心思:这些知府知县们只想博取政绩求一个升迁。为了做出政绩,有灾也说成无灾!贾易敢当众咬苏轼一口,说他“请求救灾,所报不实”,请朝廷派人查问,就是算定了两浙官员一定不承认有这场水灾。
——地方官掩饰灾情,老百姓就得不到救济。细算起来,贾易害苏轼,就变成了朝廷害百姓……
苏夫子在地方上呆得久,那些地方官的嘴脸他都知道,被贾易咬住后仔细一想,也明白了这个御史的诡计,急忙去找御史中丞赵君锡,陈述两浙灾情,以及种种应对措施。又说:“两浙灾情严重,如果朝廷因为一点争论就犹豫起来,钱粮不能拨发,吃亏的是百姓。想请大人出来说句话,先把赈济钱款拨发下去,至于贾易说地方无灾,可以派人下去查账,反正我又走不掉。”
听了这话赵君锡把胸脯一拍:“我和子瞻是老朋友,你的为人我还不知道?贾易这事你不必理他,我自会向陛下说明。”
有了赵君锡的保证,苏轼心里稍安,回府刚刚坐定,忽然有人送来一张大红帖子,请他过府饮宴。一看才知道,原来是老朋友附马都尉王诜的请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