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众人听着杨荣的话,一时脸上的神色都凝重了不少,杨荣点出的,实则并不是朝廷政策的问题,而是施行过程中的问题。
比如朝廷征粮五升,这并不算重税,只是正常的十一税,可因为距离太过遥远,就出现了大量的损耗。
这种损耗有一半是在浪费人力,有一半是上下官员贪墨,没有一分入了国库,可因此引起的叛乱,却要国库支出去平乱,其中又损耗了大量粮食。
这是一笔怎么算怎么亏的生意,只要政策不改变,交趾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个拖累!
这其实也是后期杨士奇等人要力主朱瞻基放弃交趾的原因,以大明的状况来说,压根无力统治交趾这种遥远内地。
而此时朱棣面对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便联想到了昔日在琼州的所见所闻,他索性问道:“那勉仁你以为,在施政上,当如何为之?”
可这一次,他一问话,杨荣便看向了解缙道:“此事并不单是交趾之事,实则在我大明内部也存在着相似状况!”
“故要处理交趾之事,也需革新变法,当以内阁领衔,开始组织变法,改变当前税制体系!”
要说杨荣这两年实际上并没有荒废,因为他是第一批观瞻琼州的官员,也是大明朝顶尖的大学士。
他并不像胡广等人抱着旧制不肯撒手,也不像解缙一般凭着感觉掌控朝局,这两年他一直都在研究琼州的经济。
研究的同时,不断思考大明要怎么改革经济政策才能富强起来,两年时间,让他对经济、政治方面都有了独道的见识。
此时看了一眼解缙之后,他便对朱棣道:“依臣之见,眼下要变施政有上中下三条道路。”
“上者,修建两条铁路,一条自应天府起,经过湖广地区,直达交趾,一条自顺天府起,经过大同等地,直达陕西行都司!”
“如此行事有两点好处,一则修建铁路之后,来日无论是物资还是军队,都可以通过铁路直达二地。”
“火车不需要消耗粮食,一旦通车,我大明朝边疆各地日后的税赋压力都将骤降,可谓利国利民。”
“唯虑者修建铁路耗费过大,时间缓慢,以琼州的报价,朝廷或许需要支付数万万贯用于铁路修建,此地距离交趾六千余里,起码需得十几年时间。”
“至于中者,便是效仿琼州,采取损耗归公、一条鞭法之策,将地方官吏的收税权拿回朝廷,减少官员贪墨。”
“而朝廷收上来的粮食以及各种货物,可以转运到琼州售卖,换取钱财运往京城,不再征收实物。”
“此法也可减轻交趾百姓的税赋,唯虑者朝廷一旦开此口,会有官员借机征调粮食售往琼州,少了群贪,却多了巨贪。”
“且一条鞭法因粮价上下浮动,收税多少不同,朝廷与地方难以统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
“而这下者便是施政维持不变,将交趾纳为琼州代管,每年朝廷给出一定收税指标,让琼王代收!”
“此法好处在于琼王善治,交趾又与琼州比邻而居,让琼王代管此地,远比朝廷施政效率要高。”
“且琼王代管之后,朝廷无需任何支出,每年便可从交趾获取大量税收,且不用再担心反叛问题,可谓无本买卖,于朝廷与琼州都是两利!”
“唯虑琼州眼下已然过于强盛,若是再增交趾,日后琼王一系力量恐怕会过于强大,就怕......”
后面的话,杨荣并没有直言,可在场众人也听出了其言下之意,那就是怕朱高燨实力太强,朝廷压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