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江东之事(2 / 2)

“罪臣惶恐!谢少主宽宏!”

他及时改口,代表着彻底的臣服。

“子瑜先生不必多礼。”

刘禅转向其他降臣,朗声道,

“诸位能明大义,顺天应人,使建业免于战火,皆是有功!

朝廷必不吝封赏!

望诸位日后戮力同心,共扶汉室!”

“谢少主隆恩!”降臣们的声音终于带上了几分生气。

庞统适时上前一步,羽扇指向城内,声音沉稳有力:

“传令!汉军各部,严守军纪!

接管城防、府库、文书档案!有敢滋扰百姓者,军法从事!

张贴安民告示,晓谕全城:

战事已息,恢复秩序,商贾照常营业,百姓各安其业!

请子瑜先生及诸位熟悉江东事务的官员,暂留原职,协助我军安民善后!”

一道道命令清晰而迅速地传达下去。

秩序,正在这被抛弃的都城中,以一种远超预期的速度恢复着。

诸葛瑾看着眼前有条不紊的一切,看着刘禅那年轻却已显沉稳的侧脸,看着庞统那洞悉全局的指挥若定,再想到那仓皇逃向未知的孙权……

他心中最后一丝不甘,也彻底化作了无声的叹息。

江东的天,彻底变了。

数日后,建业局势初步稳定。

庞统坐镇中枢,迅速梳理着江东各郡县的情况。

刘禅则亲赴各地安抚民心,所到之处,废除孙权后期苛政,轻徭薄赋,开仓赈济因战乱和强征而流离失所的百姓,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归降的东吴旧吏,在诸葛瑾的协调下,大多被留用,负责具体的民政事务,人心渐安。

汉军的黑色旗帜取代了孙吴的旧帜,在城头猎猎作响,士兵们目光锐利,巡逻的脚步坚实,一扫往日的颓靡。

街市上,虽然远未恢复昔日的繁华,但商铺的门板终究是卸下了,零星的行人脸上,仓惶之色渐褪,代之以一种劫后余生的茫然和小心翼翼的观望。

刘禅废除苛政、开仓放粮的举措,如同甘霖洒在久旱的土地上,迅速在底层百姓中赢得了口碑。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那些在顾张之乱的血雨腥风中幸存下来、或是嗅觉灵敏提前规避了朱然清洗的江东地方豪强、中小世族,如同冬眠苏醒的蛇虫,开始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

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和措辞谦卑的名帖,络绎不绝地涌向暂居旧吴侯府处理善后事务的诸葛瑾府邸,言辞间充满了对新朝的恭顺与对“子瑜公”的仰仗之情,试探着在新朝权力格局中能否分得一杯羹,至少保住原有的根基。

更有甚者,胆大者试图绕过诸葛瑾,将触角伸向汉军新设的临时官署,期望能直接攀附上新贵。

刘禅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江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孙氏虽亡,但盘根错节的士族势力地方豪强,才是治理这片土地真正的挑战。

安抚民心是基石,但稳固统治,必须牢牢掌握关键节点。

这日,建邺城初步稳定后的第一次重要军政会议在旧吴侯府正堂举行。

庞统、刘禅高居上首,诸葛瑾、陆逊等归降的重臣,以及薛仁贵、高长恭等汉军核心将领分列两侧。

堂内气氛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新旧权力交替的凝重感。

刘禅的目光缓缓扫过堂下众人,声音清朗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江东初定,百废待兴。

赖将士用命,子瑜先生及诸位江东贤达深明大义,建邺得以免遭兵燹,秩序得以初复。

然,治理江东,非一日之功,更需上下齐心,政令畅通。

为保长治久安,需对江东州郡职守,略作调整。”

此言一出,堂下江东旧臣的心都提了起来。诸葛瑾微微垂首,陆逊则目光沉静,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刘禅没有停顿,直接宣布任命:

“诸葛子瑜先生,临危受命,维系建邺,功在社稷,德泽黎庶。

今拜为暂代扬州刺史,总领江东各郡民政安抚、恢复生产之责。

望先生不负朝廷重托,不负江东父老之望!”

诸葛瑾身躯微震。暂代扬州刺史!

这几乎是江东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了!

虽然是暂代,但是以刘备军中风向和弟孔明透露的一言半语来看,刘禅在刘备军中稳坐“太子”之位。

想来主公并不会扶了少主面子。

所以此职位,无疑是对他个人能力和在危难时刻作为的最高肯定,也给了惶恐的江东旧臣一颗巨大的定心丸。

他深吸一口气,出列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臣,诸葛瑾!定当竭尽驽钝,安抚地方,恢复民生,以报主公、少主知遇之恩!”

这一刻,孙权仓皇远遁的背影在他心中留下的最后一丝阴霾,似乎也被这沉甸甸的信任冲淡了些许。

紧接着,刘禅的目光转向了那位在战场上如同战神般的白袍将领:

“薛仁贵将军,勇冠三军,谋略过人,先夺柴桑、后擒张辽。

今任命为暂代扬州兵马都督,统领江东境内所有汉军及归附之吴军,整肃军备,清剿残寇,保境安民!

凡有不法滋扰、意图复辟者,将军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末将领命!”薛仁贵抱拳出列,声如洪钟,一股凛冽的杀气自然流露。

他的任命,意味着军权被汉军嫡系牢牢掌控,任何试图挑战新秩序的武力行为都将被无情碾碎。

接下来,是对各关键郡太守的任命,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刘禅和庞统深思熟虑的布局:

长沙太守包拯,以刚直不阿、明察秋毫闻名,调任庐江太守。

庐江毗邻魏境,民风复杂,又有大族根基,正需包拯这等铁面无私、能断疑难案件的能吏去震慑地方,梳理积弊,恢复法纪。

零陵太守邓芝,沉稳干练,长于内政与外交,调任吴郡太守。

吴郡乃江东核心腹地,世家大族云集,经济富庶。

邓芝的稳重和协调能力,是稳定这个经济政治中心、逐步推行新政的最佳人选。

荆州中丞糜竺,作为刘备最早的坚定支持者之一,资历深厚,精于钱粮调度与商业运作,调任丹阳郡太守。

丹阳乃新朝在江东的统治核心,首善之区,糜竺坐镇于此,既能利用其丰富经验稳定中枢,又能以其商业才能促进建邺的快速复苏。

交州都督王景,熟悉南方地理民情,且有治理边郡的经验,调任会稽郡太守。

会稽地域广阔,山越问题时有反复,且是孙权最后出逃的基地之一,需要一位熟悉南方、能文能武的干才坐镇,抚平创伤,稳定东南。

将江夏郡(原属荆州)与庐陵郡(原属扬州)合并为新的江夏郡。

这一合并,打破了旧有的荆扬界限,将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江夏与江东腹地的庐陵连为一体,形成一道横贯东西的屏障,

然后无论是文聘的长江水师,还是郑成功的南海水师,都能够在此补给。

既加强了对长江水道的控制,也削弱了江东可能的地方割据基础。

任命原江夏郡丞贾似道为这个新合并的江夏郡太守。

贾似道在江夏任职多年,熟悉当地情况,且以心思缜密、善于经营著称,由他负责整合两郡资源,巩固这条新防线,为新朝在江东的统治提供坚实的侧翼保障。

这一系列任命,如同精密的齿轮,瞬间嵌入了江东的权力架构。

刘禅在人事安排上展现了远超其年龄的老辣:他给予了诸葛瑾、陆逊等旧臣崇高的地位和荣誉,安抚了人心;

同时,将各郡的行政实权和最重要的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信任的、能力经过检验的嫡系和能吏手中。

包拯的刚正、邓芝的稳健、糜竺的忠诚与理财、王景的全才、薛仁贵的武勇、贾似道的机变,构成了一个覆盖军政、内政、边防、经济的坚实班底。

堂下,江东旧臣们的心情复杂难言。

诸葛瑾的擢升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但看到那些要害郡守的位置尽数被“荆州派”占据,心中又不免升起失落与警惕。

只不过孙权弃国而逃的时候,带走了大批吴军高层,所以反对并不强烈。

而且汉军展现出的强大控制力和相对温和的善后政策,让他们明白,抗拒是徒劳的。

陆逊虽然没有获得任命,但一直跟随在刘禅身边,算是刘禅帐下核心谋士,自然会有刘备负责封赏,所以他并无其他想法。

刘禅最后的声音回荡在堂中:

“望诸位爱卿,各司其职,同心戮力。

安民以仁,治吏以法,强兵以卫。

使江东疮痍得复,生民安乐,重现富庶。此乃朝廷之望,亦是我等为臣之本分!”

“谨遵少主之命!”堂下众人,无论新旧,齐声应诺。